[摘要]当代大学生在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侵扰下出现各种共性问题,也影响着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尤其是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艺术类学生,他们对美的追求比其他专业更强烈,却又缺少深度理解,传统的道德说教很难打动他们。本文认为可以通过美育,把艺术类学生培养成为胸襟开阔、精神和谐、人格健全的人。因此,本文在大量阅读文献及长期的艺术类学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于美育在艺术类学生品格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美育;艺术;品格
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艺术类学生,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自身特殊“气质”。他们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求新求异意识强,崇尚浪漫,崇尚自由,可以说是一个“走在社会最前沿的学生群体”。然而,他们却也有一些自身的缺陷所在:凭感性认识客观世界,思考问题不深入,理想信念淡薄,容易导致价值观、人生观的偏离;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没有持久性;对艺术的理解还比较浅薄,甚至狭隘地认为艺术家是一班随便之人;对学校管理对他们的约束反感甚至逆反;对自己文化素质的要求低,人文修养和艺术修养欠缺,非常容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但值的一提的是,艺术类学生对美的追求却比其他专业更强烈。所有这些都预示着艺术类学生工作中美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所在。然而,他们虽然对美的追求更强烈,但又缺少深度理解,传统的道德说教很难打动他们。由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美育,把艺术类学生培养成为胸襟开阔、精神和谐、人格健全的人。因为通过渗透美育对这类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艺术欣赏水平上,还是在深化和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上都有重要作用,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审美培育,可以建立艺术类学生与人生世界的联系,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而只有学生有了健全的人格,学生工作才能够游刃有余。因此,本文在大量阅读文献与长期的艺术类学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于美育在艺术类学生品格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
一、美育的道德感化作用
一个完整和谐的人格的形成,只有健全的体魄、聪明的头脑、丰富健康的情感、顽强的意志是不够的,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的潜在秩序,是不可或缺的。而道德的形成不能只靠说教完成,它还必须依靠美育。?美是善,是崇高,是“高尚之嗜好”,美育之最精妙处在于一个“陶”字,即“潜移默化”,它能让人的心灵在美中被熏陶,被感染,并被促使体悟,进而得到慰藉和净化,培养起高尚的审美趣味,从而向善向崇高。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美“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是以渊邃人之性惰,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美育可以通过寓教于乐、易于学生所欢迎和接受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追求美好事物来熏陶、培养其道德素养。美育在对人心灵的长期陶养感发中,会使人逐步形成强烈的是非美丑观念,进而自觉地去恶存善,远丑近美,最终逐渐“摆脱平庸,放弃私利,超越小我,实现李泽厚所说的‘自由意志’”。而此时,人的道德感便培养起来了。如在美育中,通过对祖国山河自然美作品的欣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由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可使人从客观上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提高内心灵魂美的追求,使人自觉脱离世俗,抛弃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美育的提升情趣作用
如前所述,艺术类学生对美的追求却比其他专业更强烈,但又缺少对美的深度理解,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这导致艺术类学生的整体审美情趣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而基本途径就是对学生进行美育。
由郭思乐主编的《21世纪基础教育研究丛书》中的《审美教育模式论》认为: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生理、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要把对美的需要作为内部动机,进而逐渐形成的主观审美的积极的情感和兴趣。审美情趣虽以个人主观偏爱的形式表现,但它绝不是纯粹的孤立现象,而是一定时代、民族的审美要求、趋向和理想的反映,具有社会历史的内容,既表现了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又表现了社会的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当代艺术类学生因其专业需要,往往以个人为中心,注重表达个人情趣,难以顾及他人甚至环境,因而很难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而美育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审美环境,使学生在健康的审美环境中,在教师正确引导与启发下,逐渐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美育的心理调节作用
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其实施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而艺术类学生由于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很容易走上极端,不宜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根据美育的心理调节作用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美育之所以能够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是因为它可以通过调节人的心态、内心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比如,学生通过参加审美教育活动,以快乐的情绪化解紧张的情绪,以愉快的心情化解不正常的情绪。将在生活中或者其他教育中所积累的不良情绪或者烦恼,在审美活动中逐渐消除。当学生沉浸在审美活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时,不仅可以使学生时常紧绷的神经得到缓解,而且美的内蕴如甘甜的雨露滋润着人的心田,使人的精神得到愉悦,情感得到净化,心理紧张得到放松,心理负担得到转移,从而促进情绪调节和稳定,保持或恢复心理平衡。另外,美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美育的境界提升作用
境界是心灵的一种存在状态,人们在心灵上有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人完美的一生就是要向着最高层次的境界不断前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要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审美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审美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因为,通过审美、通过美育,可以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美育在审美愉悦中,也在人们心灵深处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使人们在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进一步理解人、理解美。而当我们用这种高度的目光去重新看待世界和生活是,世界和生活对我们就有了别样的意义,自然和真理、艺术和科学对我们都有了更加深厚的意义。因此,审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
五、美育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作用
如前所述,艺术类学生由于其特殊的专业要求,特殊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使其在生活或者学习方面存在着与其他专业所不同之处。而这些差异很容易使艺术类学生群体产生很多特殊类学生,可以说艺术类学生是特殊学生群体的“高危群体”。而对这些高危群体来说,仅仅靠传统的教育或培养方式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对他们进行美育,使他们通过美育的感化与潜移默化的情感影响,不断的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与技能,走出“高危怪圈”。
美育通过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不断提升其人生境界,从而使学生通过接受美育不断调节心理状态,以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实际生活,这样既可以预防问题学生的出现也可以对问题学生起到一定的转化作用。另外,美育还可以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尤其是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因此美育还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这样对于一些成绩比较落后的特殊学生来说,提高其智能主要靠智育还是不够的,还要借助于美育。
综上所述,作为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应该为我们学生工作者所用,尤其是我们艺术类学生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美育的特殊的功能,为美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之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使大学生品格养成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朗.把教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北京教育(高教版),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2007(5).
[2]欧阳周,顾建华,宋凡圣.美学新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杨贵仁.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国教育报,2001(11).
[4]宋宏.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评价与举措.教书育人,2006(9).
注:本论文为课题《美学思想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苗春苗(1971—),女,黑龙江省绥化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