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729

[ 赵 洁 文选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启示

◇ 赵 洁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的实践到多国的实践,这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教育工作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历史局限性;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
  广义地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狭义地讲,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并改变资本主义,分析和研究社会主义并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它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它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科学。它不仅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而且还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作为研究客体,当然也包括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国性过渡时期和世界性过渡时期在内。
  社会主义认识史上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孔子、柏拉图,到傅立叶、欧文等人,他们都是空想主义者,不可能实现他们的理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发展到了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的实践到多国的实践,这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第三次历史性飞跃——通过改革,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有历史局限性的:①预测的前提有的不尽科学。认为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2个前提必不可少: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成熟,二是工人阶级人数占到人口的绝大多数。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②预测的前景中夹杂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里没有商品,没有国家等。③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国家政权建设原则,理论过于抽象,重在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论述偏少。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局限性产生原因。
  第一,客观上。缺少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非常有限。第二,主观上。人的认识难免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历史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二)局限性带来的启示。
  第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在中专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发现很多老师喜欢用兴趣、热情去解决成绩难以提高的问题,这样做没有错,但是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学习要有科学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成绩提高就快。我根据学生实际,帮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告诉他们要扎实读书,用心去读,然后好好地揣摩、摸索各科学习诀窍,比如说化学要注意观察反应现象,药理要注意概念和分析,护理要注意场景和细节,英语单词要在运用中去记……学生们开始也许不得要领,但当他们在实践中熟练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成绩提高就快了。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是一个理论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如何才能将它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就需要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思考。我在理解班级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时就受到该理论的很大启发。要提升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就必须找到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需要”,从中提炼出适合的活动主题,确定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目标。过高或过低的活动目标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只有高于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挑战中获得发展。所以,我必须通过观察学生、分析其行为表现,综合分析近期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反映出的共性问题,来发现值得探讨的主题。这既包括需要防备的问题,如迷恋网络游戏、厌学、住校生行为不够规范等,也包括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向,如加强与学生、家长和任课老师的沟通,合理利用网络来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和课程学习等。
  第二,与时俱进。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同样的,教育教学中,也要把握时代脉搏,不能重复老一套。比如在组织主题活动的时候,要从学生成长需要的角度考虑,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与其发展密切相关的事情,从中发现值得关注的活动主题。这样的主题包括学生感到疑惑、迷茫,需要进一步坚定信念、明确态度的问题,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的诚信问题、环保问题等,还包括学生感到新鲜、希望了解或尝试的社会生活内容,如志愿者服务、广告人的生活状况、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感受等。如果学校有整体性的德育教学活动部署,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和选择班级活动主题,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与时俱进。我不赞成机械地根据上级安排来确立班级活动主题,也不赞成把主题活动内容程式化,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层次的学生都一成不变,一届届沿用下去。这样的“教条主义”会造成很多不良的效果。
  第三,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科学”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不像“宗教”不可怀疑,要人们无条件顶礼膜拜。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有许多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自觉不自觉所形成的“范式”。“范式”有很多涵义,在管理学中指管理者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则体系。班主任在工作中常见的范式有:“恩威并用”式、“苦口婆心”式。经过我长时间的实践,发现“恩威并用”式一开始管用,可时间长了,程序化的批评教育只会使学生麻木。“打一棒子,给一颗糖”的工作“套路”,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棒子”之后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回味”,而不能紧接着就给“糖果”,“伤疤”足够疼了,才会让他记住教训。“苦口婆心”式的教导往往用父母辛勤的付出和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来“语重心长”地与学生交流,希望学生感念父母恩德,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或者用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好的前途以及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严峻等吓唬学生,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的残酷,认识到除了认真学习没有其他出路。感恩教育,对于90后的学生早已听得麻木,他们多在被宠爱的环境中成长,父母的付出被视作理所当然,很难用说教就打动他们;前途对他们而言更是渺茫的东西,那遥远的东西让现在的他们感悟,无异于隔靴搔痒。
  所以,教育这门科学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教育对象的改变而不断变换的,班主任们以前屡试不爽的“范式”现在需要变通改进。在方式上我也可以不按套路出招,今天采取恩威并用,明天不妨来个“霹雳天惊”,后天再来个“围魏救赵”。多变的手法自然会让对批评有免疫力的学生防不胜防。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方式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自从与学生开始了无声的书面交流或QQ聊天以后,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愿意当面袒露的问题借助纸张等无声的媒介能够告诉我。这样,我就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问题,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渗透为人处世的指导。
  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从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和思考了我的一些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我想,要不断探寻教育规律就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更新观念、拓宽途径。
  
  参考文献:
  [1]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8-11.
  [3]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赵洁,女,河南人,汉族,洛阳卫生学校英语教师、学生科干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