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兴八首》是杜甫七律组诗中的佳作,在结构上相当完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州的秋日萧瑟,诗人晚年贫病缠身,孤舟飘泊,关切国家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全诗在巨大的时空交错中,将夔州与长安联接起来,表达故国平居之思,又将昔日繁华胜境与今日的萧瑟凋敝连接起来,形成强烈的对照,表达诗人抚今追昔的感慨。
[关键词]秋兴八首;结构;特点;艺术成就
一、写作背景及其思想内容
《秋兴八首》是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的一组七言律诗,是年杜甫55岁,旅居于夔府。“兴”读去声,犹“感兴”,“遣兴”之意,题目取自潘岳的《秋兴赋序》:“于是秋也,遂以名篇”。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八首》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八首》这组诗。
《秋兴八首》皆以秋遣兴,八章相互贯带,有周密的构思,篇中的“每依北斗望京华”,“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其总旨。作者从夔州秋景说起,忆盛时京华往事,感念生平遭际,抒写自己晚年漂流离得的凄凉心境,情感悲烈,寓慨深沉。当时蜀地战乱不停,诗人年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自然愁苦寂寞,适逢秋分萧瑟之时,不免触景伤情,心有感怀,故以秋兴为名,记录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国之思,平民之忧。这时的杜甫潦倒多病,孤身一人,面对国家由盛而衰,也“无力振乾坤”但他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京城长安。因为杜甫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整个国家的盛衰兴亡,所以在《秋兴八首》中对长安的描写以大去处如曲江,昆明池为旨归,来表达诗人对长安故国的思恋之情。《秋兴八首》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或寄情含景,或借古喻今,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来表达诗人此时的忧国之思。
二、结构特点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八首之中,难为轩轾,而以长安一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在夔州的处境,前三首由现实走向回忆,后五首由回忆回到现实。至各首之间,则以首尾相衔,虽云八首,实则一篇。
王嗣奭曰:《秋兴》八章,以第一起兴,而后章具发隐衷,或启下,或承上或互发,或遥应,总是一篇文字。又云:首章发兴四句,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后四句,乃其悲秋心事。此一首便包括后七首。而故国心,乃画龙点睛处。至四章故国思,读者当另着眼,易家为国其意甚远。后面四章,有包括与其中。如人主之荒淫,盛衰依伏,景物之繁华,人情之佚豫皆能招乱。平居思之,已非一日,今漂泊于此,只有头白低垂而已。此中情事,不忍明言,不能尽言,人当自得于言外也。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此四句正如王嗣奭所言“首章发兴四句,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王嗣奭所言“乃其悲秋心事。”就诗的整体来说“此一首便包括后七首。”
《秋兴八首》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事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此篇前六句叙长安时事,身慨时局变迁,边境纷扰,朝政日非。第七句一笔陡转,归到自身,“带定‘夔’‘秋’,不脱题面。”“七句陡然接入,得此一振,全篇具为警策。言外实含比兴意。”第八句又追思故国往事,回缴首联“长安”、“百年”,抚今思昔,不胜世事身世的悲感。“八句结本章而起下四章之意。”总共八句诗,完成了时空的跳跃和意向的跨越,又尺幅千里之势。
此首被看作是八首的枢纽,前三首多就夔州而言,此以下五首多久长安而言,由第一首的“故国”,第二首的“京华”,第三首的“五陵”,一步步的将读者引向长安,因此并不觉得突兀。黄生曰:“下四章,皆故国事,特详言之以舒其悲感耳。或谓寓讥明皇神仙游宴武功之事,是犹其人方痛哭流涕,而诬嬉笑怒骂,其情也哉。”
《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这首诗写渼陂旧游之乐,是为所思之四,前三首所思蓬莱,曲江,昆明,皆属朝廷之事,此则个人游赏,故放在最后做收场。“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此六句皆言长安,“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此二句收归自身作结,并总结八首。今日头白低垂,想往过去长安繁盛生活,有不堪回首之感。两句为此首的总结,亦系一组八首的总结。
三、《秋兴八首》的艺术成就
张綖曰:《秋兴八首》皆雄浑丰丽,沉着痛快,其有感于长安者,但极摹其盛,而所感自寓其中。徐而味之,则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与夫外夷乱华,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卓哉一家之言,悠然百世之上,此杜子所以为诗人之宗仰也。《秋兴八首》是杜甫七律组诗中的佳作,全诗在巨大的时空交错中,将夔州与长安联接起来,表达故国平居之思,又将昔日繁华胜境与今日的萧瑟凋敝连接起来,形成强烈的对照,表达诗人抚今追昔的感慨。“夔州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这一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正是诗人忧国伤时的心灵写照。泽州陈冢宰廷敬曰:《秋兴八首》,命意炼句之妙,自不必言,即以章法论,分之如骇鸡之犀,四面皆宽,合之如常山之阵,首尾呼应。前人皆云李如《史记》,杜如《汉书》,予独谓不然,杜合子长、孟坚为一手也。黄生云: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参考文献:
[1]《李杜诗学》杨义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2]《杜甫诗选注》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
[3]《杜甫选集》邓魁英聂石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
[4]《唐人律诗笺注集评》陈增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5]《杜诗详注》卷十七中华书局仇兆鳌
[6]《全唐诗简编》高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
[7]《钱注杜诗》钱谦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4月
作者简介:于莉(1978—),甘肃临洮人,古代文学专业,学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