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713

[ 李盛山 文选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李盛山

  [摘要]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特点,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途径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智力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开展审美教育。但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审美教育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时,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一、 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的特点
  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语文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客体(课文中的美的因素)进行感知、欣赏和评价的一种心理活动。
  审美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语文学科所实施的审美教育,是以教学过程为基础,根据青少年审美心理和语文课的审美特征,发掘语文课中蕴含的美的因素,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以美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法等,进而培养他们审美感知力、想象力、情感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关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二、 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每一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利用课文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在文章内容上,有不少是描写自然美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欣赏这别具一格的自然美,得到美的感受。如:描绘草木花卉争荣景象激励人们珍惜时光奋发向上的《春》(朱自清);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旖旎的《敕勒歌》(南北朝民歌);抒发绵绵乡愁眷恋祖国的《海燕》(郑振铎);奏响大海雄浑的交响乐章的《听潮》(鲁彦)等等。通过对课文大声朗读,配以相应的音乐,让学生慢慢揣摩文章,体味到了作者字里行间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其次,在文章结构、形式等方面也要注重审美教育。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的语言或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也都表现为一种美,是不可多得的审美教育素材。如大家都非常熟悉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它气势磅礴,妙笔生花,上阕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状写了江山如此多娇,瑰丽壮观的场面让人心驰神往,下阕笔锋一转,纵论历代的英雄人物,末尾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卒章显志,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又如鲁彦的散文《听潮》,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视觉、幻觉、听觉之间的转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海潮壮美景观的写作手法。在我们农村学校,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大海,如何才能感受大海真正的美呢?欣赏海潮,一般是用眼睛看,作者则别出心裁,通过“听”,引出了各种声音的描写,而这些音响又是有机的组合。通过各种音响的比喻,描写大海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大海的雄壮,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学这些美文中,应该多朗读,通过多媒体展现画面,把审美情趣的教育融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中,让学生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二)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但这不是目的,我们还要让学生实现创造美的能力。而作文就是实现这个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健康人格的自我塑造与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初步的美感。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把作文实践同审美教学有机结合,通过体验观察,精妙构思,“按着美的规律来创造美”(马克思语),写出有自己真切体验的文章来。
  作文中的审美教育,主要就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创造美,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感受,从而逐步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如学生写状物类作文时,教师可用茅盾的《白杨礼赞》作例指导。作者按“景美”—“形美”—“神美”的思路,深入挖掘了白杨树的内涵,把准时代脉搏,赋予了白杨树时代精神特征,从而激发了读者心中的美感。引导学生要注意细心观察状绘之物,更要用心感悟其内在美。
  
  参考文献:
  [1]周继尧.课堂美学初探[M].语文教学通讯,2002-9.
  [2]章熊.中国当代阅读与写作教学测试[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朱月荣.谈谈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M].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3.
  [4]叶学良.教育美学[M].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2.
  [5]吴彩芬.浅谈语文课的美学[Ⅵ].语文学法报,2005—3.
  
  作者简介:李盛山,福建泉州永春玉斗中学语文教师。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