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655

[ 王守坤 文选 ]   

略论王安石变法

◇ 王守坤

  [摘要]在改革开放进行到30多年的今天,重新回顾王安石变法的得失成败,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并结合内容分析变法中的失败之处。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均输法;改革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北宋中期,随着消弱地方和武将权力的一些列制度弊端的不断积累和显现,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北宋的统治越来越不堪重负,出现内忧外患的局面。
  (一)阶级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尖锐的突出表现是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的政策,放任地主阶级兼并土地。久而久之,土地越来越高度集中,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农民们只有铤而走险,揭竿起义,农民暴动越来越严重地冲击着宋朝的统治。
  (二)“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
  北宋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分化事权”的制度、科举扩招和恩荫制度,这些都必然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北宋从建国到1036年,仅百年时间官吏数量“十倍于国初”。北宋为缓和农民的反抗,将大量贫民招募进军队,由国家财政供养,这种办法无疑会导致兵员剧增而军队战斗力下降。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的开支,再加上“澶渊之盟”之后,宋廷每年还要向辽和西夏缴纳大量“岁币”,朝廷的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形成“冗费”困境。
  此外,北宋自立国以来的边患危机也愈演愈烈,甚至在“澶渊之盟”之后每年要向辽交纳数额巨大的“岁贡”。因此,如果仍按照原来的道路走下去,危机只会更加严重,必须要有一剂良药来医治病入膏肓的大宋王朝。于是,王安石和他的变法,最终呈现在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失误之处
  为使王朝走出内忧外患的局面,1068年,年少英武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安石制定新法时是希望国富民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但良好的动机未必有好的效果。下面就以青苗、均输这两项新法为例看看本来动机良好的新法如何扰民乃至害民。
  1.青苗法:青苗法规定以常平、广惠各仓储存的钱谷为资本,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贷给农户,利息二分,在夏秋收成后随两税缴纳。其实质是由国家放贷取代原来的地主豪绅放贷,其目的自然是救农户之急,同时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然而实际操作下来的结果却十分可怕。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利息,新法规定的利息标准时年息二分,即20%的年利率,无疑已经相当高了,然而各地方还要私自层层加码。很多地方将利率改为年息四分,甚至有的地方将利率加码到原来的三十五倍,即借一还七!而且农民还被强制摊派借贷,最终农民境遇没有好转,反而比以往背负的债务更重,富民之策完全成了扰民之举。
  2.均输法:在封建社会,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向中央运送数量和质量一定的财物,以供国家之需,是为“输”。这种做法有严重的弊端。比如同一个地方,不管丰年灾年,价贵价贱,输送的品种和数量都不能改变,当然不合理。均输法就是变“发运”为“均输”,具体做法是,拨款一定的钱粮为本,由朝廷设置专门机构来统筹采办国用所需之事,以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国库里面剩余的物资,则由“发运使”卖到物价高的地区去。这样一头少花钱,一头又可以卖货赚钱,总之,用现在的话说就叫做“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然而执行下来却是另一种结果。以国家权力和财力为靠山闯入“市场”的发运使衙门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与制约,迅速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腐化。官员们贵买贱卖,强制交易,劣迹斑斑,在借改革之名行腐败之实的同时,又严重的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对王安石变法的思考:
  王安石变法虽然主观意愿都是好的,本想富国强兵、保国安民。但是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力和官场腐败,以致执行中弊端丛生,不仅未富国强兵,反而被批评为扰民祸国,这种动机与效果的巨大反差,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变革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好的目的和动机,还需要完备的配套实施政策。王安石在设计各种新法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新法的漏洞和可能产生的弊端。以致被贪官污吏所用,成为他们中饱私囊的机会。
  变革要获得成功,还需要获取广泛的支持。变法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反对,而这些反对不仅仅是既得利益者和保守派的反对。曾经与王安石交好的司马光、苏轼,由于指出新法中某些部分的不当,遭致王安石的不满而至私人关系破裂,最终走向了坚决反对变法的阵营,成为变法运动的重要阻力。
  变革要获得成功,还需要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及时修正、完善改革措施。在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若及时发现并修正,可能也不会遭到那么多人的反对,也不会造成那么多扰民害民之实,导致最终失败。但是由于王安石闭目塞听、刚愎自用,这一切可能的挽救并没有出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了,社会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部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解决这些问题,有识之士应借鉴包括王安石变法在内的古今中外变革的得失成败,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创新,以期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参考文献:
  [1]周良霄.王安石变法纵探[J].史学集刊,1985,(01)
  [2]杨国宜.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J].江西社会科学,1988,(05)
  [3]周长春.王安石变法对当代改革的启示[J].求实,2001,(11)
  [4]李华瑞.关于《青苗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03)
  [5]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作者简介:王守坤,男,汉族,本科学历,籍贯:四川万源市中学一级教师。

略论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