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潜心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师解读文本、设计课堂、创设氛围、保持互动四大方面论述了构建生动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构建;阅读教学;课堂;师生关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阅读训练目标,还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力争做到阅读与理解同步,促进学生感悟文本内容、获取知识信息、领悟人文思想,使学生情感受到陶冶和教育。因此,我认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是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实现知识的形成与再生,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呢?
一、教师独立潜心解读文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接触一个文本时,首要任务是静心凝神,自己独立阅读、解读文本。疏通文字,理清作者的思路,读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读出自己的感悟,这一点弥足珍贵。其次,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了解作者,“知人论世”,争取对文本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课堂
学生是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学生的基础知识、自身阅读能力、智力差异等具体情况,还要了解班情,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适合本班情况的问题。如果学生一拿到课文,即发现有新的学习任务,而这任务又并非高不可攀,自然有了新的探索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有效的保障。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呢?钱志亮教授给出了我们几种参考的答案:“能够触及学生思维神经的问题,徘徊于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树立着思维导向目标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学生思维时空的问题和能迸发出思维火花的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文本不仅仅是个例子,它更应该是师生互动、放飞思想的舞台。
三、创设充满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读书非常重视诵读。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尝出其中的色香味,才能获得营养。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才能领悟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就如同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设计形式多样的诵读,让诵读贯穿课堂。默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 齐读、 分角色读、 分段落读。 教师要因文设读,以培养学生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执教《雷雨》节选部分第一场戏时,请两位朗读水平较好的男女生分别来朗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语言,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都进入情境,尤其是读到周朴园的“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时,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周朴园极端不满的神态。而在教《荷塘月色》时选用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进行配乐朗读,乐曲优美的旋律,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四、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师生主要是通过知识为媒介进行交流。在课堂上,由于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而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能让师生在学习中步骤合拍。教师的话语会让学生更加入心,教师的要求学生会执行得更加到位,教师的讲解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样学习合作还能效率不高吗?
总之,教师就是麦田的守望者,守望着同样充满期待的学生。教师要用智慧点亮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在教育中融入智慧,生成智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
作者简介:李秀荣,济南市山东聊城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