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645

[ 宋玲玲 文选 ]   

评《荆棘鸟》中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

◇ 宋玲玲

  [摘要]《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是以少女梅吉和英俊神父拉尔夫的爱情为主线。爱情,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但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的压制下,爱情充满了悲剧色彩。
  [关键词]爱情;宗教;悲剧之美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这是澳大利亚考琳·麦卡洛所写的《荆棘鸟》中关于荆棘鸟的传说。
  《荆棘鸟》中女主人公梅吉,温良内向而又执着坚强,为了追求爱情,不计一切代价。男主人公拉尔夫是一名信仰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他一生都在与神圣的上帝抗争,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在事业上,他野心勃勃,向往着至高无上的罗马教会的权利,但作为一个世俗的、情感丰富的男人,他既无法摆脱天主教禁欲主义的束缚,也无法摆脱强烈的权利欲望和爱情需求,因此他的灵魂长期处于“神性”与“人性”的矛盾中,无法自拔。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终其一生,不计代价而追求爱情的凄美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这种爱情一生只有一次,是荆棘鸟将刺插入身体唱出的爱情之歌。
  一、爱的玫瑰
  在拉尔夫与梅吉的爱情中,梅吉是拉尔夫心中永远的玫瑰和美好生活的理想。在德罗海达他们初次见面的时候,拉尔夫就喜欢上了梅吉,梅吉清纯的外貌、单纯的性格对拉尔夫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以至于使他神驰意荡,想入非非,尽管那时候她还是一个9岁的小姑娘,而他已经28岁了。以后伴随着他们的频繁接触,梅吉长大了,梅吉身上所展现的女性传统的、优良的品质:坚韧、忍耐、包容、优雅深深的吸引了他,确切的说他爱上了梅吉。他喜欢梅吉穿玫瑰灰色的衣服,梅吉送他一朵玫瑰花,他把它珍藏在最珍贵的弥撒书里,离开了梅吉,他一直保存着它。多少年来,他每看到那“棕色的薄如罗纱的玫瑰花时,就想到梅吉,梅吉就是他的玫瑰,是他生活中最美丽的形象和最美好的怀念。”他对梅吉的爱胜过一切,包括他信仰的上帝。他甚至把梅吉比作圣物,他说“梅吉就是一种天福,”“是我的一种神圣的东西,一种不同的圣物。”在梅吉那里,他获得了真实的幸福,也使他意识到了教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虚假。她填补了他生活的空缺,这是他的上帝所无力做到的。他刻骨铭心的爱着梅吉,但是他无法放弃对权力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无论他身处何方,梅吉和德罗海达永远是他魂牵梦系的地方。
  对于梅吉来说,拉尔夫既是父亲、兄长,又是情人。梅吉对拉尔夫滋生出的爱与她的成长背景有很大关系。小时候,梅吉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母亲菲奥娜是一个冷漠而又脆弱的女人,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爱的背叛的阴影。有了梅吉后,她不关心女儿身体的成长与变化,也不关心女儿的情感,因此,菲与梅吉缺少母女之间常有的温存与亲近。而父亲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她。没有父母之爱的梅吉,小时候是非常孤独的,而且时常被两个哥哥欺负。拉尔夫到来后,在情感上关心梅吉,生活中帮助她,甚至当梅吉无知地把少女正常的生理现象当作癌症的预兆时,拉尔夫也不得不担负起本应由母亲来完成的任务。所以,梅吉很快转向了对拉尔夫的亲近和信任。她的一切心事、秘密都向他倾诉;她的一切苦恼、欢乐都有他分享,她迷恋着拉尔夫的一切。
  尽管父母告诫她不要做一个教士的美梦,但是梅吉像飞蛾扑火般追求着爱情。尽管嫁给剪羊毛工卢克,但是她明白她对拉尔夫的爱丝毫没有改变过,他们的爱在麦特劳劳克岛达到了高潮,在那里实现了灵与肉的结合。
  二、爱的荆棘
  他们得到了爱情,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她说:“我们给自己造成了荆棘,而且从来不会计算一下它的代价,我们唯一能够做的是忍受由此造成的痛苦。”这时“荆棘鸟”的寓意是双重的: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它既是艰难与痛苦的象征,又是理想与完善的象征。作为一个高级教士拉尔夫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灵魂都奉献给了上帝,他无法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可他毕竟是一位凡人,有着正常人的丰富情感和七情六欲,内心深处不时涌动着对爱情渴求的男人。正如黑格尔所言:“情欲是人的自然本性,具有原始本能的特性,情欲是能动的,躁动不安的,本质上讲是不安于现状的。”的确如此,拉尔夫无可幸免地爱上了梅吉。
  事实证明,宗教对他的影响只是表面的,并未浸透他的心灵深处,一旦遇到外界的刺激和诱惑,他马上就变得不堪一击。这从他第一次见到纯洁可爱的梅吉时就“想入非非”直到一生都挣扎在上帝与梅吉之间就足以证明。“一方面紧紧地抱住上帝,不断祈祷、忏悔;另一方面,人性又显示出不可抵挡的力量启动着他生命的渴求”。正因为宗教的禁锢与人的本能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他一生都在“人性”和“神性”中挣扎着。在拉尔夫身上,对爱情、金钱、奢侈生活的追求都是自身人性弱点的体现,他追求的是生理上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因此,拉尔夫与梅吉在麦特劳克岛两天真实的幸福令他幡然悔悟:“我是一个人,永远成不了神,生活在人世间去追求神性,这不过是一种幻觉”,其内心深处无时不在渴望着甜蜜的爱情和人世的温暖,只不过凭着对上帝的虔诚和宗教的戒律忍受着这种精神上的无期徒刑罢了。拉尔夫是用宗教的道德来压抑自我对爱情的追求,并且还用一些实际行动来补偿良心上的不安。正是对宗教的立场不够坚定,对社会的诱惑难以抵挡,外表上他们是“完美的教士”,而在内心深处,灵魂却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其外在形象越完美,其灵魂深处的痛楚就越深。
  三、爱的悲剧
  克制淫欲是基督教的基本要求,天主教要求教士必须完全彻底的侍奉上帝,把教士自己得到的一切和教士自己无条件地奉献给他,独身奉主是他们的基本律令。因此,献身于天主教的教士是无法取妻生子的。对拉尔夫来说,宗教既是他的信仰,也是他的职业,是他一生所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成为一名完美无暇的教士,他必须抛弃所有的欲望。为此,他毅然放弃对梅吉的爱情。因此当拉尔夫对梅吉由最初的怜爱发展成为一种男女之爱,他开始变得谨小慎微,因为对梅吉的爱的情感已经危及到他的身份、名誉和前程,最终拉尔夫离开了德罗海达。
  但是无论身在何处,他抑制不住对梅吉的思念,“很多时候,只有当我跪下来,一连祈祷好几个小时,才能阻止我离开自己的岗位到她那里去”。因此,在一次次人性和神性的较量中,虚无的神性终于屈从于真实的人性,爱情终于战胜了上帝。在麦特劳克岛,拉尔夫与梅吉步入了伊甸园,他体验到未曾梦想过的凡人的幸福快乐,梅吉也从上帝那里偷到了拉尔夫——有了他的孩子,戴恩。即使这样,拉尔夫仍然拒绝梅吉的爱,他说“我不想离开教会,因为我不会按照丈夫的方式来爱你”。
  拉尔夫游离在人性和神性之间,无法在爱情与权力之间做出最终的选择。尤其成为红衣大主教后,这种矛盾的心理斗争使他内心的痛苦也达到了高潮。他清楚地知道,爱上梅吉,他已经违背了自己的信仰,在上帝面前他是有罪的;同时,在梅吉面前他是有愧的,因为为了登上红衣主教的宝座,他又出卖了自己的爱情,失掉了亲生儿子,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人生幸福。
  四、结论
  不可否认,在西方宗教禁欲主义的压制下,梅吉与拉尔夫对爱情的追求过程是美好的,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用深痛巨创来换取。他们爱的执着而热烈,对爱的追求充满了悲剧色彩。为了追求真爱,他们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表现出了的无所顾忌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追求令人赞叹、同情,也使他们的形象变得高大而美丽。他们追求美好爱情的本性与宗教禁锢人欲的“神性”之间的冲突,赋予了宗教下爱情悲剧之美的内涵。爱情的悲剧也是一种美,爱一个人为她痛苦着,折磨着,也幸福着。虽然两位主人公结局是悲切的,但生命中能够拥有真爱是幸福的,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考琳·麦卡洛著.荆棘鸟(1998年7月第一版).曾胡,译.译林出版社,2000.2.
  [2]陈秀敏.“人性”与“神性”的抗争——从《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看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审[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5).
  [3]叶继宗.灵与肉的搏斗——谈《荆棘鸟》中的拉尔夫神父[J].外国文学研究,1993,(2).
  
  作者简介:宋玲玲(1973—),女,汉族,烟台职业学院开放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评《荆棘鸟》中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