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电影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对于年轻的中学生来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电影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融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于一炉。满足中学生观看电影的欲望,使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对其他艺术形式也有所了解,从而促进他们自身文艺修养的提高。
[关键词]电影艺术;中学生;文艺修养
电影艺术自19世纪诞生以来迅速成为最流行的艺术样式,至今盛行不衰。电影有着最广泛的欣赏群体,尤其对于生活阅历比较少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时间要在学校里度过,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接触外界环境,电影则成为他们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我国的中学教育由于升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中学生的文艺素质普遍不高。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鉴于中学生课程较多,没太多的时间用来学习系统的艺术知识,通过鉴赏电影,提高中学生的文艺修养未尝不是一可行的途径。
一、借助电影文学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
电影艺术包含文学的元素。电影剧本是电影的前提要素。电影借鉴了文学的叙事方法和经验。电影艺术的叙事结构和文学一样可分为单线叙事和多线叙事。如影片《魂断蓝桥》(WaterlooBridge)采用的就是单线叙事,而《撞车》(Crash)运用了多线叙事结构。从叙事的角度看,电影作品也可以分为主观叙事和客观叙事。主观叙事是指“摄影机与影片中某位人物认同的视觉角度”。根据台湾女作家林诲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是以小英子的视角展开的,整部影片像一首散文诗,展现了老北京的芸芸众生,世事变迁。客观叙事是指“一种客观的视觉角度,或者说仅仅是一种摄影机的客观视角。”大多纪录片喜欢采用这种方式,如纪录片《话说长江》、《江南》以及荣获82届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的《海豚湾》等。
电影借鉴文学各种体裁的长处,如从诗歌中吸取抒情性,如《边城》;从散文中吸取纪实性,如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从小说中吸取叙事性,如根据简·奥斯汀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傲慢与偏见》。
一部电影不但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有优美的语言。电影中的台词由于受时空限制.无论是对白、独白还是旁白的设计,只能是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台词不只是单纯的解说画面,它也是一部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像一些优秀影片的台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甘正传》、《东邪西毒》的语言非常地深刻凝练,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绎就更增添了几分魅力。
电影虽然撇不开文学,但是电影文学绝不是电影和文学的简单相加。电影把文学的各种技法经过提炼、整合,为己所用。
二、通过对影像的分析,提高中学生的绘画修养
影像是指借助于感光胶片(或磁带、磁盘、光盘)等物质材料,通过摄影、摄像和放映等技术手段,最终在银幕、荧屏上生成的视觉形象。影像作为电影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与绘画一样讲究构图、色彩、光线等。
关于电影画面的构图,马尔丹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摄影机在摄录外界现实以便将这种现实变为艺术素材时.人们在这种创作中最早看到的是画面构图这就是影片内容的结构形式,也就是说.是导演对一部分现实进行分辑,然后予以组织,以便将它摄入镜头,使之同银幕上所展示的景物完全一致的一种方法。”[1]。比如影片《黄土地》中,对贫瘠而荒凉的黄土地采取远景拍摄。张艺谋在《摄影阐述》中说道:“我们想表现天之广漠、想表现地之深厚……想表现人们从原始的蒙昧中焕发出来的力量和呐喊,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地身上生发出来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我们追求的风格是拔地而起的高亢悠远的信天游,是刀砍斧凿般的沟沟壑壑,是踏蹬而来的春雷般的腰鼓、是静静流淌的叹息的黄河。”
电影影像是以光影成像的。摄影师通过控制光的照射方式和照射强度来获得影片的光影风格,而光的照射方式决定了光的性质。光按性质可分为硬光和软光两类。硬光宜表现阳刚之美,软光宜表现阴柔之美。在影片创作中,导演或摄影师会根据影片的不同类型、风格与主题采用哪种类型的光。“电影《一个与八个》中一个场面,女卫生员杨芹儿与八个犯人在一个场景中,明亮柔和的灯光照射在杨芹儿脸上,而给大秃子等人则布上阴暗坚硬的光,画面就出现了明显的反差,既是白皙、稚嫩与狰狞、野蛮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光在这里变成了一种视觉表意因素。”[2]
色彩进入电影,使电影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它使人们在银幕上领略到了运动中的绘画美。《早春二月》的画面宛然流动的江南水墨画。《辛德勒的名单》用灰色记录纳粹集中营的生活,唯有一个小姑娘是亮丽的红,这一点红是生命力的象征。著名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生存实践中的色彩留给了人类太多、太深刻的印记,致使人们看到某一种色彩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各种联想、比喻。”[3]在在电影中,不同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使画面绚丽多彩,赏心悦目,还可以表达情感,推动电影叙事。色彩在电影有着无法估量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三、通过对电影音乐的欣赏,促进音乐知识的增广
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默片。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诞生,电影才成为真正的视听艺术。
电影音乐是指专门为影片编配或创作的音乐。它也是电影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一般音乐艺术的共性,但它与独立的音乐又有所不同。它必须与其它电影元素组合才有生命力。电影音乐的创作或编排需要以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思想情感及影片的艺术风格为蓝本。电影音乐需要与剧情和画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电影音乐的艺术作用主要有:(一)抒发感情,即用音乐抒发人物难以言说的感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西部往事》中,当姬尔到达车站,没有看到接他的麦克贝恩是,由兴奋渐渐转变为失望。这时,女高音无言哼唱的旋律响起,“它倾诉了姬尔心中的忧虑与哀愁。它同时也倾诉了那一时代一姬尔为代表的所有女性、所有善良的人们心中的忧愁,他们在如烟往事的回忆中感到的失落与惆怅,以及他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4](二)渲染气氛,即通过音乐渲染一种特定的背景与氛围,以强化视觉形象。例如听到《狮子王》的配乐,马上想到的辽阔的非洲草原。影片《英雄》中的音乐好像把我们带回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三)推动情节发展,即运用音乐的变化使剧情更加流畅的展开。像影片《泰坦尼克号》中,《Myheartwillgoon》这首曲子出现了数次。每次出现根据情节的需要选取不同的部分。这首优美的曲子就像影片中杰克和露西的唯美浪漫爱情故事一样成为电影音乐史上的经典。
电影音乐除以上作用之外,还有增强画面感,拓展视觉空间等作用。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配乐设备的改进,电影音乐趋向更加成熟。
以上的论述除外,电影还与戏剧、舞蹈、摄影、雕塑等艺术样式有密切联系,这里不再一一展开论述。路易斯·贾内梯曾说“在二十世纪,一个人不懂摄影机等于不识字,也是文盲。”由此可见,一个不懂电影的人不是一个全面的人。
电影艺术一百多年的历史与其他艺术形式几千年的沉淀相比微不足道,但是电影的影响力无法阻挡。有的学者预测“影视教育有可能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正课’。学生看电影将会像以往阅读课文一样对待。”[6]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支柱,通过观看电影从而促进自身文艺素质的发展是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16-17.
[2]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2.
[3]彭玲.影视艺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66.
[4]李迅,祝虹.欧洲电影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57.
[5]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想纵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85.
[6]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5.
[7]蔡永青.影视作品: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J].电影评介,2006(16):69-70.
作者简介:刘瑞香(1983—),女,汉族,籍贯:山东菏泽,苏州大学文学院2009级全日制教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