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722

[ 张亚利 文选 ]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

◇ 张亚利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人文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通过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情怀的具体实施方法。以便为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人文内涵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人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强调了“学科本位”,语文教育异化成了语文知识的教育,究其根本原因乃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以至于上世纪末,中国语文教育因人文的缺失而引发了一场社会大讨论。新颁部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作了明确的诠释:“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的阐释在确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给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复归带来了福音。
  人文是什么?《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都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涵盖面可谓大矣。语文教育当然属于人文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现代语文教学中更应体现人文情怀,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方面,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激活语文教学,唤醒学生人格,使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性更趋向完美。
  一、构建课堂,表情达意,诱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理想的课堂是生命相随,心灵相约的地方,是尽显人文情怀的地方,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寻求真理、分享知识、分享创造、分享成功的地方。因此,构建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所呼唤的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式的课堂,教师从人文情怀出发,有着对学生独特性、自主性、差异性的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信任。在课堂上,教师再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人文精神表现的设计者和领路人,把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理念传播给学生,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使之以积极向上的生存心境和奋发向上的人生信念去对待生活,这种充满人性化的语文课堂关系正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所期盼的。
  二、开发文本,利用资源,教学焕发“人文情怀”的光彩
  基于“课程即教材”的观念,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局限于把教材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成为课程资源的唯一载体,使得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环境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方面,但不是全部,在新背景下的课改中,教师要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让语文教学焕发“人文情怀”的光彩。
  三、引导活动,合作学习,倡导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面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与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方式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划人生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
  1、倡导自主学习。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由于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带来的个性差异。即使语文教学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与心灵的对话,自我发现,自我倾听,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教育,自我超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课堂充满学生的积极活动,使学生自主地沉浸在语文教学的乐趣之中。
  2、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彻底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它要求教师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多说,多交流,使每个学生更敢说,更爱说,更善说,有利于学生信息相互碰撞、融合、互补,缩小个性差异,激活思维;同时合作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倡导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因此,作为语文教学,视野决不能局限于文本,应向社会、自然、生活、网络等方面扩展。
  四、融洽关系,多向交流,架设师生情感的“立交桥”
  语文学科最具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则更应该具有博大的人文胸怀。爱是老师最美丽的语言,曾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的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启迪,一种激励,一种期待,一种关爱,一种给予,关于教师的人文情怀应强调六个字:关注、尊重、赞赏。
  1、关注。关注什么呢?关注孩子人性与个性差异,关注孩子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2、尊重。尊重什么呢?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真实的生命状态;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错的学生,更应得到老师的尊重与爱。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并不缺乏人文情怀,应当说,为了“应试”得分而急功近利,是语文教学沦为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丢弃了它应有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的“人文性”被首次提到重要地位,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发挥语文学科本身的优势,塑造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当让人文情怀名正言顺的回归语文教学,重新焕发它的光彩。
  
  作者简介:张亚利,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中学。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