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720

[ 臧强义 文选 ]   

初中德育教育应坚持三条原则

◇ 臧强义

  [摘要]德育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下德育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德育创新实践,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初中;德育;人文;知行统一
  
  “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5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从而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局面。
  然而,诚如《意见》中提出的“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社会上的确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现象和消极因素,使得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引导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诸多新课题,任务越来越艰巨。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永无止境、历久弥新的工作。因为随着世界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就像我们多年前无法预知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一样,许多我们现在仍无法预料的新课题将会出现,引导未成年人的工作也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因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只能大力加强,不能有丝毫松懈,只能继续推进,不能止步不前。
  一、初中德育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命题,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目的论意义和方法论功能,为我们推进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确立科学与人文融通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走出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误区,将教育同人的幸福、尊严、自由和终极价值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以人为本”并非一味地顺从和迁就学习者率性而为,而应该是在原则正确、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扬长避短,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与勇气。在此原则之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习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尊重、交流、换位、倾听和真诚的批评,并给其适当的锻炼和考验。”[2]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应逐渐形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思想,确立了注重素质教育,涵养人文精神,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提高于一体,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努力挖掘、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初中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二、初中德育教育应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凸显实践育人功能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完整的道德过程包括知、情、意、行等环节,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只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并外化为道德实践,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才意味着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这一“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即为“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德育目标的最终体现。[3]
  实践出真知。初中道德教育离不开生动活泼的实践。而近年来开展的学生实践教育不少是流于形式的,没有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此,应积极拓宽实践育人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活动中确立主体意识,塑造自由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遵循这一规律,学校应注重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文化素质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系列德育创新品牌,培养一系列优秀德育实践团队,建设了一大批德育活动课题,努力将“无形”的思想教育转化为“有形”的具体活动。
  三、德育应体现“与时俱进”,强化机制方法创新
  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其落到实处,就必须适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拉近“实然”与“应然”的距离。从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发挥校园人文的育人功能。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寻求“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通过“三百”(百花争艳、百年基业、百尺竿头)建设工程和“三特”(特色社团、特长学生、特色载体)塑造行动,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形成全员育人的整体合力。德育的实施途径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前者是通过学校、政府等正式机构实现的,后者是通过社区、同辈群体等非正式机构和群体实现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全员育人。只有将两种途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德育实效。 就学校来说,德育也应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但现实中,德育时常成为少先队“孤军奋战”的事情,因而收效甚微。应确立大德育观念,形成以少先队和学校师生为主体,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格局。
  
  作者简介:臧强义,山东省莱西市兴华中学。

初中德育教育应坚持三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