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700

[ 宁跃云 文选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 宁跃云

  [摘要]伴随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普及,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历史教学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自然面临着新的变革,以完成上述重要教学使命与价值。基于此,本文拟从深度演绎史实、创设历史情境、实施探究体验式教学三个方面出发,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以探索和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史实;情境;难点;探究体验式教学
  
  一、深度演绎史实
  作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凝结,历史无疑包涵着大量的史实。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史实,如何夯实史实成为初中历史教学首要的问题。因为它不仅指向了新课标力求改变历史教材繁、难、偏、旧现象的要求,而且就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言,虽然这一时期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有所增强,但却还滞后于感性思维能力。而史实作为历史的基础,它不是标记事件发生发展的化石,也不是一种静态知识的占有,而是一个标示历史进程的动态系统。它是感性和具体的,是初中学生叩开历史大门的钥匙。因此,我主张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通过基本史实的具体讲述,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知晓历史演进的过程,由此获取科学的历史知识。与此同时,在对基本的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之后,学生就具体的史实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以感知历史规律和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
  那么,如何来达到上述目的呢?我认为,它的顺利完成需要初中历史老师对史实进行深度演绎。所谓深度演绎并非对史实进行一番自以为是或者主观臆断的篡改和变动,而是要求教师在史实的讲解与传授方面进一步深化,力求翔实周到、直观性和感性化讲解。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全面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理清各种史实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从中挑选典型的史实,加以直观性的讲解与展示,并依托网络教学这个平台,将史实得以生动有趣的展现。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史实的传授不在于量上简单的记忆,而在于它典型的启示性,在于通过对史实的了解与把握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万万不可堆砌史实,空发议论,造成学生的记忆负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歪曲历史教育的本质与意义。如在讲述《伟大的历史转折》时,面对这一抽象的标题,教师可以结合前面文化大革命的知识来深化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伟大意义,可以联系改革开放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诠释十一届三中全面召开的历史意义,并辅之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录片片段放映给学生观看,让其在史实的真实呈现中,感受历史的继往开来和承前启后。
  二、创设历史情境
  新课程理论倡导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但由于初中生的逻辑抽象能力落后于形象思维,而且历史作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具有不在现时的抽象性,因此创设历史情境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大要点和重点。更重要的是,历史情境不仅能够复原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呈现事情发展、倒置时空顺序、展现历史进程,而且具有很强的问题探究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体验,而且能够引导其主动思考。
  既然历史情境是衡量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那么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来创设历史情境呢?我认为教师应当首先深度解读历史史实,在有着自己独到思考的前提下,总结归纳出一些经典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来感受与思考,而不是随心所欲、泛泛而谈地将一些无可置疑或者过于艰涩的问题丢给学生,任其去折磨和消化。其次,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年龄特征,他们是否对这些史实有足够的了解或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有掌握了这些,教师在设置情境时才不会停留于表面,去作凌乱散漫的、毫无意义、漏洞百出的探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才会转换到情境的逻辑性和深入周全上来。以初二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为例,我认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先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展开及其历史意义等重点难点,而不应对于土地条例条款的逐条分析。确定问题情境之后,教师应当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关于土地改革,学生可能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不知。鉴于此,教师不必绕开这一实情避而不谈或者进行照本宣科地讲解,相反他可以巧妙地设置情境:“你对土地改革知道多少?分别有哪些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它有何意义?”,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去询问长辈亲人及邻居,以达到对这一背景的熟悉。如此一来,不熟悉的史实会随着调查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情境的设置并非大都可由学生自行解决,它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因为情境的设置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畅所欲言,但是毕竟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构架、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来加以引导和深度解读,否则情境的设置将不但背离应有的效果,而且沦落成为学生叽叽喳喳的闲谈,既浪费时间,又失去效用,无疑就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封建土地制度、太平天国运动、新民主主义胜利等来加以引导和对比,以增强史实的联结性和差异性,启发学生比较和思考。
  三、探究体验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主张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自身体验的同时,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历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其作用不仅限于智力开发和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人们历史地、全面客观地看待世界。作为未成年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切身体验都来自间接经验的学习和接收,因此历史观的传授就提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紧急日程之上。但这一日程不是仅凭填鸭式的灌输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学生切身体验,才能转变成为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在相对静止的历史学科中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以完成。首先,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挚生动地讲述历史长河中发展的动人故事、悲壮场景、慷慨命运,通过生动感性的语言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其次,教师应当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方式再现历史,使其感性、真实、生动、简明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在刺激学生感观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进行探讨科研能力的训练。再次,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调查走访、安排课堂讨论、辩论、课后小论文和感想撰写等方式加强学生的体验,并将这些环节的成果纳入中期考核的标准。如讲解《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56个民族的不同地域分布和风俗民情将学生带入民族多样、国家统一的氛围中,在让学生感知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后,又结合近年发生的新疆、西藏暴力事件,引导学生在现实具体的实际情形中思考这些事件后面的原因、误区和解决方案,使其从 “旁观者”转化为 “当事者”,在培养他们关注时事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之心。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普及与倡导下,初中历史教育的任务已发生重大变化,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立足史实,纵通古今,梳理出史实的来龙去脉和承前启后之联系,进行深度演绎,培养学生全面、周到的历史观,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其次,教师应当在深度演绎史实的基础上创设历史情境,科学地确定重点难点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深入的同时又不沦为毫无意义的空谈。再次,教师应当积极履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图片、模型、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具象化,营造切身可感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调查、探讨、研究、反思和总结规律上来,进而上升到优化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议题上来。因此,历史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初中历史教学规律,以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提升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李学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推动课程改革——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研改革初探[D].2006年.
  [3]张建龙.课改先锋——2007年毕业生历史学业考试一本全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宁跃云,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