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虑地域经济情况、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分析了在大学群体生活中存在的外地生与本地生群体相互排斥等一些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外地生人际交往辅导策略。
[关键字]高职院校;外地生;本地生;人际交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生群体不仅规模越来越壮大,其组成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不仅包括了高中生、“三校生”(中专毕业考生)等不同教育背景的生源,还包括了除了来自学校当地的本地生以外越来越多外地省份的不同地域背景的生源。教育研究和实践发现,由于地域经济情况、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外地生在大学的群体生活中存在一些人际交往的困惑和障碍。对外地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因此,笔者试对高职外地生源人际交往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自己在上海农林学院任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两年的工作体会出发尝试提出外地生人际交往辅导策略,以期抛砖引玉对做好高职院校外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所启发。
一、高职院校外地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调查分析:
所谓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目前,外地生源在大学群体的人际交往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与本地生群体相互排斥关系不和睦。笔者抽取了5所上海高职院校的在校外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背景方面,工人和农民家庭学生较多,务农、打工等为主要收入的家庭共占53.9%;学习方面,近70%的学生每天有3-6小时的学习时间,88%每天会自觉学习;生活方面,外地生遇到的问题首先是语言,其次是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再者是饮食;人际交往方面60%以上的学生表示不能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除了学习时间的相处,还增加了住校后一起生活的时间,但因彼此在不同的经济、文化等环境下生成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而且由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地域特点等因素,这些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对此,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之:
(一)个体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
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有其鲜明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职生具有特殊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在学校活动方面,他们具有较多特长,比较关注个性发挥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相比外地生能够更积极的参加各项活动。而由于地域教育背景、招收政策的不同,外地生源在学习的知识技能水平略高一筹。调查发现,外地生普遍较为重视学习,有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他们入校时普遍具有了学习或就业的目标。外地生一般希望交际,但参与率不高。这种情况反映在群体上,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暗示,将外地生和本地生区分。
(二)社会和个人认知的偏差
个体受所在环境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人际交往对象会产生来自社会的广泛认知和个人的个体认知。比如,一直以来上海都被冠以经济发达、物品丰富的头衔。而调查发现来自于外地近55%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不稳定,或不太富足。而一直存在的上海人排外和优越感的社会言论,对来沪求学的外地生有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也对在本地求学的上海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同学间的人际交往中会无意识的同样表现出排外情绪和优越感。另外,由于我们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此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更大,然而我们在最初并不会对一个人完全的了解,但是我们的印象往往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个体认知会产生误解,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会有不良的影响。
(三)生活习惯的差异
因为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外地生和本地生在生活习惯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包括语言不通、饮食差异、卫生习惯等。语言是外地生融入当地生活的主要障碍,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有自己的方言,但是因为不懂上海话受歧视的例子已是屡见不鲜了,甚至有的外地生在外面受了上海人的气也会迁怒于自己的上海同学,影响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还比如,有些外地生对上海学生在金钱上锱铢必较的做法也一时难以接受,影响人际交往。
(四)个体心理的特殊性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同时他们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其实大家渴望友谊和交往,有着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但有一些还是不愿意想周围同学说,而是深深埋在心底,长期的积郁,使大学生的人际适应力下降。因此,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由于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自我中心的理想化设想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不存在地域差异,但是外地生和本地生群体在人际交往中从本人的价值取向出发设想交往对象,没有调控和引导很可能会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
二、高职院校外地生源人际交往问题的辅导策略:
师生间关系,应是一种相互信赖,相互塑造的双向共进关系。师生关系协调的目的,是将教育要求和目的通过教师这一中介成功迅速地转化为学生的成长需求并付诸行动。在外地生和本地生之间不能融洽相处尚有隔阂,辅导员应该利用自己的角色作用协调二者的关系。通过工作经验和平时的实践和思考总结,笔者试提出以下辅导策略:
(一)立足宿舍阵地做好外地生和本地生的疏通
学生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课堂,是学生真实思想体现的场所,是学校不稳定因素可能最先爆发的部位,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辅导员在宿舍人员分配时要注意外地生和上海生的比例,对等配比不仅可以避免造成小群体聚集的状况,又可以增加交流。其次,在入住以后,辅导员要深入宿舍了解成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还要尽可能多的谈心摸底,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疏导指点,帮助其改正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另外,外地生不能像本地生一样有每周回家的机会,要长时间包括节假日呆在学校,辅导员要经常关心外地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排解其和本地生比较后可能存在的孤独和失落心理。
(二)利用班级管理实现外地生和本地生的融合
班级建设关系到班级成员学习、思想、交往等各方面的发展。辅导员要将外地生的个人情况了解清楚,在班委组建、班级活动中考虑到班级中为数不多的外地生,让他们不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心,也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发学习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找到与本地学生的结合点。
(三)通过个别和团体辅导加强沟通及时疏导
个别辅导能够比较深入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个别辅导要注意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会真诚地倾听、并创设和谐的谈话氛围。采取团体辅导端正群体的认识,能够事半功倍的扭转人际交往的尴尬问题。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明确人际关系的原则,克服不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个体认知,摒弃自我中心主义。据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同他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个原则,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就会更清楚如何处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四)改变学校管理视角给予集体温暖
相比本地生,外地生要长期住校,学校应该在相应的管理层面照顾到外地生的生活需要,比如在周末保留部分活动场所供其活动开展的需要,在餐饮上做相应调整顾及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开设周末兼职平台给家庭贫困的外地生提供兼职信息。另外,在系部、社团等学生活动中考虑外地生群体的特点,开展学学上海话、参观上海、走进上海同学的家庭等相应的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还能带他们走进上海,带来集体的温暖调整与本地生的人际关系。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要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克服各方面的心理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要改善外地生源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仅要从个体入手深入了解其心理情况进行,及时给予学生人际交往乃至其他方面的心理辅导和援助,还要给予团体辅导、学校环境的支持,乃至社会力量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8(3):127-153
[2]程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探析[J].管理观察,2009(5):144-145
[3]齐玉龙.城市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4):333-334。
注:此为2009年上海高校选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薛俊梅(1983—),女,汉族,河南杞县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生管理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