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通常采用独立备课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彰显教师个人对文本(教材)的独到见解,因而,课堂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出现了风格各异的教学流派和名家高手。但个人独立备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单兵作战,没有集团效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在独立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下教师间合作探究,以发挥团队的最大优势,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对于发挥教师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集体备课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大杂烩”“集体剽窃”“一言堂”“木偶戏”。为消除这些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原则是求真务实。
一、 突出“个性”
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与风格十分重要。之所以要突出个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个人经历、经验、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在集体备课基础上,根据所在班学生的具体实际,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所在班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教学经验、教学素养、个性气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教学风格,他们对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理解、利用也各有差异。
总结以往集体备课的情况,就会发现有两个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参与共同研讨的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形成教案后,照本宣科,忽视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个性化的设计。因此抓好个性设计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变更,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
也就是说,在集体教案形成后,要根据自己面对的学情、教学要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集体教案再一次备课,形成既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特色的个人教案,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水平也是千差万别,“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此教学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如果教师的教学都是一个模式,那么就会走向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复制”,个性“粘贴”,失去自我。
二、 加强“交流”
作为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体备课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制订教学预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应对备课思想、课程资源、授课手段及教学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提高整体业务水平。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首先,各位老师根据教学计划、目标,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提前准备好一周的教学简案,以备集体备课时讨论之用。其次,集体备课活动要做到定时、全员、全程,不缺席、不迟到、不早退、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情,专心致志,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第三,专人主讲,全组讨论,集体商定,注重实效。统一进度,落实重难点,研究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商讨讲练的深度,确定训练的的角度和内容。第四,每个教师都要备一课上一课。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各位老师对自身的简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既有组内统一意志,又有个人风格特色的教案。实践中,每个教师都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顾全大局,全身投入,无私奉献,使全组在和谐、竞争的氛围中,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可见,集体备课不仅需要“集中”,而且需要卓有成效的“交流”,“形散神聚”是集体备课的理想状态。
三、 重视“反思”
新课程提倡教师就是研究者,要求教师会反思,常反思,善反思。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课后的教学反思就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说:他愿意开一个保险公司,给每一位教师办一份保险,如果老师坚持写课后反思,几年后还没有成名,他将负责全额赔偿,这说明课后反思的重要作用。教师课后反思,吸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些其实也是在备课。教师们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以后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反思的内容可以写这节课成功与否,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实际效果,反馈矫正的措施等。从而使教学日趋科学化,步入精妙灵动的教学境地。
在个性教案的课堂实践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各环节的操作性进行现场验证,据其成败进行修正、反思,撰写“教后感”后,同组交流、归纳、整理、订正,作为下一轮的集体备课的参考资料。因为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而且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认识,教学经验的总结。在实践中,“原生态课堂”的展现,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改变原有的教学设想。这就促使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进行重新思考;对学生的表现,自己的教学成败进行理性分析。通过反思产生感悟,通过感悟提高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