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以及想象等获得信息,并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其中,师生的心理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心理暗示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共鸣。有效利用心理暗示及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暗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以及想象等获得信息,并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其中,师生的心理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暗示与语文教学
“心理暗示是指人的个体受到外界含蓄的、间接的信息刺激,而产生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心理意向活动。”[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受到所读课文的信息刺激,而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之中而产生强烈的感受,对语文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将心比心》。这篇课文的第一段是这样的:“奶奶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面前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听到这件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师生们读过这一段课文之后,心中真的如同作者所说的“温暖”。这正是课文信息给师生形成的心理暗示作用,这种暗示作用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记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这篇课文的第二段以更直接的意境给学生形成更强烈的心理暗示,介绍了作者的一次亲身经历:“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那位护士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她连声说:‘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读完这一段之后,学生会接受课文的暗示作用,形成如同亲临其境的感觉。读到“我正要抱怨几句”时,学生感觉到自己就要把抱怨的话说出来似的;读到“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时,学生会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感受。这正是对学生既传授知识,又进行德育教育的大好时机。
正是心里暗示的作用使语文教学过程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语文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二、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与语文教学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认为,人的某些冲动和欲望是不被世俗伦理所允许的,这些被压抑的心理事件形成潜意识。“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容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阀之下;但它并没有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所以,潜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2]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定义说明潜意识保留着人们感情、欲望、恐惧的意向,在人的意识之外积极地活动,它具有活动的潜在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潜意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仍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将心比心》这篇课文为例,当作者看到“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时,作为个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年轻的作者几乎要发起火来——“抱怨几句”,这正是个人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师生们读到这里,心中几乎都有同样的感受,也是因为人类的潜意识中有很多相似的成分。
集体潜意识也叫集体无意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虽然荣格对集体潜意识概念的界定有时还很模糊,但是在荣格的观念中集体潜意识显然是指存在于人类潜意识最深处,由遗传而得来的前人经验意识的集合。“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它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但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荣格虽然经常用原始意象、集体象征等术语来表述它,而且做过不同的界定,但其基本含义是一贯的。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3]
这篇课文还通过描写人物遇事时的言行和神态,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正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文中的那位母亲正是这样想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以自己对他人的宽容和鼓励,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宽容和鼓励。这些思想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美德,是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崔文风. 暗示心理——自我驾驭美好前程[M]. 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3
[2]马向真. 道德心理研究[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杨韶刚.神秘的荣格[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孙鹏(1977—),男,安徽省临泉县人,小学语文教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