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如一石击浪,全班同学陷入了更加热烈的讨论中。“怎么可能四月芳菲尽呢,我们新疆四月草才刚发芽呢!”“我们这边五月份桃花才有可能开呢”关于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课后题中的这首《大林寺桃花》诗的讨论,使我想起了新疆学生对于古诗文中季节的盲点。
“风住尘香花已尽”这句诗如何理解?有学生回答: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百花凋零已尽。回答采用了课下注释,答案正确。为是同学更好的理解下片“闻说双溪春尚好”一句,我引申问道:根据作者的这句描写,同学们认为这是什么季节?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秋天!在我的片刻沉默中,有学生改口说:是春天。大多数同学仍持反对意见。我追问你是如何得此结论?学生回答果不出所料:由下片词“闻说双溪春尚好”所得。而非对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熟悉和认知而得。许多同学各执一词不苟同是“春天”的结论。“落花纷飞凋零”应是秋天的景象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春,怎会百花争艳,那不是夏天才有得真实景象?春,又怎会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那不是秋天才有的美妙意境?从小生活在新疆,未到过江南的学生无法真切的体会春有春花烂漫之时,夏有夏花怒放之日,秋有秋花飘零之境,冬有青绿不凋之奇的景色,也无法由景这条路走入作者的内心。
这样的盲点在其它古诗文中也有出现。如八年级上册《三峡》中的描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天暂不说,冬天水清,树荣,山高,草盛且悬泉瀑布,对许多新疆的学生来说是种想象,是一种理解,抑或是一种死记硬背,而不是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也不能很快沉浸其中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即使是对于塞北的描写也存在着需要引导和解释的部分。如:八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于我们的学生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没有问题的,他们能真实的感受风雪交加的环境,同时能为作者的奇思妙想鼓掌喝彩,只是对于前一句“胡天八月即飞雪”还需要指导解释,如何八月便飞雪,我们就在这里生活,怎么为未曾见过?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由季节景物这条路走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演练和实战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一、对于诗词中的季节差异,应提供可能的注解。
在学习前用多媒体、音响设备及实物对与季节有关的季节进行介绍,它有助于学生从视觉、听觉乃至触觉上理解诗句,而不再仅仅是用无形的笔在头脑画画,更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抽象背诵。
二、教师可适当的搜集与学生们真实体验相关的季节描写或已熟知的诗词古文季节描写,使学生在熟知的季节景象中审美,在耳熟能详的诗词古文中由季节景物这条路走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一)学生真实体验的季节景物: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一月雪,二月川,三月河,四月湾,五月沟,六月原,七湖八漠火焰山,九月瓜果比蜜甜,十月金秋看不完,军垦文化我独有,民俗风情四季欢。
“一月雪”——新疆冬雪独具优势。雪场气候温和,风速不高,雪质好(纯天然雪),雪季长,景区多。
“二月川”——新疆是我国冰川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冰储量最丰富的省区,有“冰川王国”之称。
“三月河”——新疆的河流数量多,共有河流570多条(不包括山泉、大河支流)。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20多条。
“四月湾” ——新疆的“戈壁沙滩”名扬天下,“戈壁荒漠有胜景”。以怪异、神秘、壮美而著称的五彩湾,就是一幅大自然的杰作。
“五月沟”——新疆“三山两盆”的地理特征,造就了无数的沟壑山谷,景观十分奇妙。
“?六月原”——新疆森林、草原景观是生态旅游资源中的上品。
“七湖八漠火焰山”——新疆境内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139个、水域面积约5500平方公里。
——新疆沙漠面积43.04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沙漠面积近60%。
“九月瓜果比蜜甜”——新疆素以“瓜果之乡”著称,产地享有盛誉。 “十月金秋看不完”——新疆秋天美景无限。秋天的新疆,色彩斑斓,美艳绝顶。
“民俗风情四季欢”——新疆多民族文化汇聚,民间艺术形式丰富,艺术内涵各具特色,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魄力。
(二)学生熟知的诗词:
*诗中春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中夏
1.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2.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4.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6.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诗中冬
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5.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6.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三、教师对于诗词古文中的季节给予学生更深的引导
诗词中表示季节的有动物、植物、天气、节日、风俗等。如:春季——草、花盛开、燕北飞、细雨、微风、寒食、清明等。代表诗句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绝句》)又如,夏季——荷花、蝉鸣、蛙唱、稻黄、等。代表诗句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秋季——菊花、落叶、中秋节、重阳节等。代表诗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冬季——冰、雪花、寒梅、除夕等。代表诗句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这些诗歌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表达的方式、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等方面来分析。
抒情方式: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表达方式:①衬托。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衬托出词人怡然欢快的心情。②用典。古诗很讲究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丰富诗歌内容,更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与含蓄性。③虚实。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物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达到很好的意识效果。
思想情感: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诗人面对破败不堪的长安城,心中甚是感慨,即使看到和听到鲜花鸟鸣也无心欣赏。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在写季节,他们往往通过季节来反映自己的感情。
总之,季节的差异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时产生了障碍,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想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能真实的感受,合理的想象,并激发出自主鉴赏的渴望和想要创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