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高校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普遍偏低,文章认为,在其他软、硬件设施无法改变的条件下,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树立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最有效途径,三者缺一不可,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尤其重要。
[关键词]地方高校;认同感;归属感
所谓认同感,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心理上的趋同过程;所谓归属感就是个人对群体、组织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里感觉[1],就大学生与其所在大学的关系来说,这两种感觉的形成至关重要,它会反映出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大学生活。然而,根据2008年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武汉大学出炉的“中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研报告”表明,77.4% “90后”新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述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2]。笔者在2009年曾于江西某地方高校做的关于逃课率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在校学生普遍缺乏上课的动力,逃课率很高,有的课甚至高达70%!而这些都是大学生对学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直接表现,因为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自然也就没有求知欲。
那么,如何才能加强地方高校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呢?笔者通过两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其中的人格魅力部分,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见另文)。此外,树立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具有特别重要的辅助作用。具体操作如下:
一、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技巧
常言道,好的态度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从事传道授业的老师,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学态度都端正不了,要想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好感是不可能的,而现在很多地方高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没有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应付了事,课堂毫无章法逻辑可言,是否完成大纲内容也并不在意,讲到哪算哪;根本不认真备课,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对学生的意见不是置若罔闻就是勃然大怒,甚至对意见最大的学生以考试不及格实行打击报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虽然事实上这一类的教师数量很少,但影响却很坏,所以不能不引起重视。只有有了良好的教学态度,才更容易建立与学生的亲近感,学生才会有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进而产生归属感和求知欲。
良好的教学态度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认真备课;第二,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第三,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批评并及时改正;第四,不耻下问。认真备课无需赘言,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讲台不是舞台,但两节课要想上得精彩,没有几天甚至十几天的精心准备是绝对实现不了的,而这还不算曾经的专业学习或前期无意识的积累。只有踏踏实实做足备课基本功,才能接受学生的检阅,引发学生的听课欲望。然而,再严密的备课也可能挂一漏万,出现问题被学生当面质疑也在所难免,此时教师首先要端正态度,虚心接受批评,肯定学生的认真,绝不能因顾及尊严而强词夺理或恼羞成怒,哪怕质疑的学生明显有挑衅成分。接受批评后,诚恳道歉,再补上不足即可。而对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疑问,教师更要耐心细致地回答,以鼓励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暂时回答不出也没关系,毕竟学海无涯,教师也并非万能。但教师一定要询问在坐的其他学生,也许就有人能回答出来!因为,在互联网发达、知识获取渠道空前繁多的今天,在很多方面,学生完全有可能比老师懂得更多!因此,向学生求教并不可耻,偶尔请教反而会提升教师的形象,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当然,若师生均暂时无法解决,则教师有义务在课后寻找答案,并于下节课给学生以交待,绝不能不了了之。
教学技巧是一个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牢牢吸引学生的关键,没有教学技巧的教师,纵有满腹的才华,听他的课也只会味同嚼蜡。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技巧:首先,可以借鉴中学教学中的导语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设计成层层吸引式的教学形式,以发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保值旺盛的听课劲头。当然,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过度语句。其次,把课堂内容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文科,能引进现实生活的则尽量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活跃课堂,若是古代的知识,则尽量与历史背景挂钩,从历史大环境去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以笔者所执教的《中国古代文学》为例,有师范类学生,也有影视编导类学生。针对师范类的,则尽量介绍作家、作品背景,融入现代生活经验,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对编导专业,则在强调古代文学对其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时,鼓励学生以编剧本的方式再现作品内容情景,口头表达和笔头展现均可,都在课堂呈现,互相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这样,课堂气氛不仅活跃空前,而课堂内容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掌握了。第三,师生互讲式。遇到比较容易讲解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上台讲述(当然这需要前一节课嘱咐学生预习、准备)。虽然,刚开始学生可能嫌烦,参与积极性不高,但一旦坚持下来,打破了坚冰,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从心里面产生“上课并不神秘,我也能当老师”的想法,从而生发一种源自内心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对课堂和教师的感觉自然也亲近多了。其四,适时调节课堂气氛。对于一些确实枯燥的内容,学生打瞌睡或讲小话也可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调动学生情绪的能力,讲些机智的笑话啦,引进一些与内容有关的有趣故事啦,调侃一下自己或某些社会现象啦,总之,运用一切幽默的手段把学生飞出课堂外的心拉回来。(当然,幽默是一种能力,有没有这种能力,则因人而异。)
教学态度和教学技巧相辅相成,只有态度没有技巧,只会获得学生怜悯的尊重,而只有技巧没有态度却会让课堂如夜空中的烟花,看似绚烂,转眼却无影无踪,二者都无法让学生真正带着心走进课堂。只有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扼制学生显性或隐性逃课行为的目的。
(二)正确认识自我、真诚对待学生
地方高校很多新进的博士、硕士往往眼高过顶,认为自己才高八斗,能屈就教这些学生,是这些学生的福气,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往往神气有余,务实不足,把课堂内容弄得深奥难懂,似乎是想显示高深学问,并教给学生相当于硕士、博士水平的知识,殊不知,学生并不买账,教师又不愿接受学生的建议,一意孤行,因此,师生关系紧张的局面时有出现,而教师却倍感委屈或恼火,对学生的人为性疏远也就越来越强烈,有些甚至拒绝上课,认为学生“不可教”。而有些老资格的教师,因上课方式呆板乏味,备课内容十几年不变却从不反省,凭着几篇很可能与专业无关的文章混了个教授、副教授的文凭,因此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学生一旦出现不敬言行就大发雷霆。还有一些教师上课说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如何如何有本事,自己完全可以跳槽到更好的学校去,但因为家庭或其他种种原因不得不暂时委屈在这学校,让学生极其反感。试想,连教师都时刻想着离开这个学校,学生又怎能在这个学校找到认同感、归属感呢?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真诚地对待学生,安于职守,乐于为学校服务,乐于接受学生的建议,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才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喜欢自己的老师,生发学习的兴趣。博士、硕士应该放下架子,制定与学生接受能力相匹配的课堂内容设计,而不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资深教师应让课堂内容与时俱进,不能做井底的青蛙,抱着曾经的“辉煌”固步自封,而那些经常在课堂吹嘘的老师则应管住自己的言行,哪怕自己说的内容有些真实,也应从考虑大局的角度藏之于心,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三)重视课间交流、欢迎课后“打扰”
大学教师课间去休息室喝茶、课后夹包走人的现象十分普遍,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因而无法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如果教师能在课间休息时与学生聊聊天,天南地北无所不包,尽情释放自己真诚率性的一面,让学生放下顾虑,平等地与教师交心,久而久之,必将让学生产生“这老师真可爱”“这课堂我喜欢”的感觉,何乐而不为呢?值得注意的是,课间交流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只面向部分人,以免学生认为你厚此薄彼。当然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来,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是人人都聊到了,这样学生才会有“公平”的感觉,否则会适得其反。对于那些个别家庭贫困或有其他思想负担而不愿主动开口的学生,教师可在下课以后单独约学生聊聊,让他们感受一份亲切的温暖,切不可无所谓,因为,他们的心往往最敏感最细腻,最容易受伤害也最容易被感动。
高校学生远离亲人,容易产生寂寞感或某些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老师比较亲切,有知心大姐或父母、兄弟般的耐心,于是有困惑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求助于这些老师,却不知往往会迎来失望。因为很多老师把上班与下班分得很清,下班以后不希望被“打扰”。拒绝、责备的态度让学生的心坠入谷底,一种陌生的感觉会扑面而来,教师在课堂上花尽心血建立起来的亲切感情和学生在这个学校的归依感在瞬间消退、消失,真是遗憾。学校或班级搞一些活动时,学生希望老师出席助兴,但很多老师经常会以各种理由拒绝,这对学生的打击也不可小视。还有些老师对学生兴致勃勃的“学习讨论”的请求也以“我现在很忙”、“下次课间休息时再谈”来暗示学生不要打扰自己。我们承认,每个老师下班以后都有自己的私事,也确实很忙,但是,如果老师能尽量地抽出时间来了解学生“打扰”的原因,并给以耐心的开导、安慰,学生能不感激吗?温暖能不在他们心中兴起吗?师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生的临时父母,父母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难道不应该吗?而学生请老师出席活动或在业余时间与老师探讨课堂内容本身也是亲近老师、认同学校的表现,教师应该小心维护并鼓励这种行为才是,千万不能因为怕麻烦而让他们火热的心冷却。
(四)坚持教师原则,远离歪风邪气
金钱对人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师也是人,不可能远离金钱的影响,但一个教师若三句话不离铜臭,则学生对他(她)的印象将大打折扣,他(她)对歪风的抵制能力也将令人担忧。这样的教师又怎能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去聆听他(她)的教诲呢?所以,教师不能经常当着学生的面抱怨自己的工资太低,羡慕别人的生活太好,更不能以手中的评分权去控制、要挟学生,以换取不光彩的东西, 否则,不但自毁形象,也会连带学生疏离拥有如此教师的学校。
(五)注重自我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好的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虽然大师不是一日“炼成”的,但地方高教的教师却不能放松对大师境界的追求,因为这是一所大学长远的立身之本。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包括去外地知名院校听知名教师的授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吸收他们的教学精华,为己所用,这是可以让地方高校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弥补知识储备和专业水平的不足的最佳途径。
二、树立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作为在校学生,接触最多的人除了任课教师之外,就是学校管理人员了。如果说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话,那么,管理人员的管理态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班主任、辅导员,到后勤管理人员、教务部门、财务部门,甚至学校的高层领导,他们都应该改变高高在上的态度,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和服务员,多点关心和笑脸。面对前来办事的学生,各部门工作人员应多点耐心,让他们感受一份亲切;而高层领导也不能只是开大会时才出现,有空时多去学生中间走走,了解一些学生现状;宿舍管理人员语言应避免粗俗,态度要切忌粗暴;班主任、辅导员则应该做学生真正的贴心人,而不能只是“学校指示的传声筒”甚至“催缴学费的别动队”。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更没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只有让管理人员摆正立场,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中,才不至于让任课教师的努力化为乌有,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才会真正成为可能。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学校校风、精神风貌和人才素质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一所大学如果没有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做得再好,学生的心里还是会生发深深的遗憾,所以地方高校要想吸引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至关重要。比如积极挖掘本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栏、校园网等的宣传阵地作用,在高度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情绪、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依恋感[3]。
此外,多办讲座,多搞活动也是增强校园文化的良策。请本校毕业的成功人士来现身说法,可以帮学生扒开身边的迷雾,认清前进的方向;请社会知名人士来讲述社会、人生、传播知识、学术,则可以让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得奋斗的动力;经常搞一些让学生自己参与的活动,如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则可以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乐趣,挥洒动感的青春。
总之,笔者认为,大学生,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学生,由于内心的自卑和对前途的迷惘,是最需要关怀的,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真诚的关怀、平等的交流会让他们飘荡的心找到归属,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则会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喜爱与认同。地方高校只要沿着这些方向积极努力,在其他软、硬件设施无法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从心里喜欢自己的学校将不再只是梦想。
参考文献:
[1]李妍,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09年 第37期
[2]俞大森,大学生归属感初探,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 第01期
[3] 林休休、丁虎,大学新生归属感的构建,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 第11期
此论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研究项目,编号08YB167。
作者简介:刘清玲(1972—),女,湖南祁阳人,江西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