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693

[ 王钟莹 文选 ]   

浅谈高师的视唱练耳

◇ 王钟莹

  [摘要]视唱练耳是音乐基础理路学科的重要科目之一,是我们学习理解音乐的大门钥匙。在这门课中,我们要将音乐学习的一些技能诸如:听辨,视谱,演唱,音乐分析等都一一熟练掌握,并加以用。现今的师范大学音乐基础理论课中,这门课的现状有哪些问题,它会带来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在文中要思考的东西。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乐教学;教学法;学科综合性
  
  视唱练耳包括视唱读谱能力和音乐听觉与分析能力的训练,二者相辅相成,绝不能机械地从字面上将视唱练耳理解为单纯地唱唱谱、听听音。简单地说,视唱练耳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严格的技能训练,能够准确地掌握阅读乐谱和理解乐谱的内涵,能够运用训练有素的内在听觉在心中展现音乐的形象并根据这个形象去表现音乐,同时,视唱练耳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记忆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想象力。通过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音准感、速度感、节拍感、节奏感、调性感等多种音乐感觉,提高视谱能力和记谱能力,发展和声听辨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内心音乐听觉能力,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高师视唱练耳课在课堂的内容组织上着重注意这门课与其他科目的联系实践,在课程中传授有关音乐基本理论和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音乐审美能力,教学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如基本乐理、合唱、和声、欣赏、歌曲作法、器乐等,与其他相关学科有着有机的内在联系。
  乐理的掌握是视唱练耳入门的初级阶段。如果学生把视唱练耳、乐理分成两个环节,各自学习,彼此缺乏必要联系,就会使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卷面。所以学生在乐理课中学到的知识要灵活运用在视唱练耳课上。
  和声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也占一席之地,它是听辨演唱多声部视唱基础。当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到中段以后,就需要运用和声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理论指导。老师会根据客观情况,就一些和弦排列规则,各级和弦的属性与倾向性、和声进行应避免的问题等在音响分析上重点讲解,特别要对多声部视唱中和声性多声部与复调性多声部的各自特点与难点作分析与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在听写过程中,就会充分运用平时所积累的理论基础知识,较轻松地听辨出各个声部,从而养成正确的听辨分析习惯。
  音乐欣赏是运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有利手段,视唱练耳教学融入欣赏课的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将欣赏课中的一些经典片断编入视唱练耳教学中,并通过图片、动画、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综合方式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就可以达到多方位传递音乐信息的目的。可以先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手段进行视唱练耳实践,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运用实践进行对比,包括音准、节奏、歌词,对于强弱、整体的处理和把握方面的对比。在这种反复的实践和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出对新作品视唱的速度和准确度的把握,还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音色、力度以及不同的乐器和人声的发音在音乐中的表现和作用,从而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音乐听辨和感知。
  在视唱练耳课中,钢琴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主要教具。视唱练耳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音高、节奏、节拍、调式、和声以及力度、速度的训练,钢琴运用立体的听觉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更形象化,加入钢琴伴奏的视唱练耳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和声的色彩,多声部音乐的织体的培养。
  视唱练耳与声乐课的联系最为多,视唱练耳虽然属于基础理论课程,但它是基础理论课中技能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尤其在视唱教学中必然涉及部分声乐专业知识,如呼吸换气、咬字吐字、歌唱意识等等。而作品试唱则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的处理,其中对一部全新完整作品的旋律处理实质上就相当于视唱若干个乐句,听老师示范唱或他人对作品的演绎,需要良好的练耳训练作为基础。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众多的表现记号,这能够极大地帮助他们演绎完整的声乐作品。同时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以上可以看出这门课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我们知道不论歌唱或演奏乐器,都离不开人的内心听觉,在演奏实践中,完整的音乐听觉应该体现对音调、节奏、音质、音色、乐句组织、整体结构的整体感受力和想象力。感受力是接受外来音响、色彩、情绪的效果之后为之感动而产生共鸣,并有意识地加以吸收和消化。而想象力则是内心听觉的体现,也就是演奏之前对各个因素如何表现出来的构想。我们首先要对将要演奏的乐曲进行整体的构思,如风格、情绪、形象等,然后再到个别的表现因素,如音调、力度、色彩、速度等。这其还要有感性思维,即内心听觉里的内心音感包括色彩、情绪、力度等,运用音乐思考来的乐感引导自己的演奏(唱)。音乐内心听觉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严格的视唱练耳训练得到的,如听音、视唱、记谱节奏等,并要求我们形成良好的音乐听觉的习惯或能力。多听、多唱(包括内心的记谱)、有表现力地唱,都将有助于内心听觉的发展。视唱练耳是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手段之一。音乐具有非具象性、模糊性,这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但任何创造都需要一定的素材,如若学生对音乐知识一无所知,音乐创新从何谈起!如果学生连音符都不能辨认、不会唱,不懂得强弱拍,不懂不同节拍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听不准基本的音高,辨不清音程的协和与不协和等等,音乐创造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不断累积变化,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学方式也会改变,社会需求的改变使用人单位在招收新毕业学生的时候不再一味的重视专业课程,转而看中学生的整体素质。陈旧的教学体系需要转变 。高师视唱练耳课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其教学变成被动、繁琐的模式。首先授课对象没有针对性,大多数的高师视唱教学是采用班级授课制,人数很多。而对于教学对象,基本没有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进行区分,这就使学生出现了程度参差不齐的局面。学生在高校学习视唱练耳阶段基本上不会有突破性的质的飞跃,这就使能力基础差的学生与条件素质高的学生在课堂反馈上有很大的差异。其次,教学模式老化使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日新月异,但除了少数院校的视唱练耳课运用外,大多数院校还是采用老的钢琴、黑板模式,除了听琴声,就是随琴唱,教学的内容也是延续旧的教学套路,没有更标新立异的实践改革。厌烦是许多学生深感学习无趣的导火线。所以更新内容才是学科持续性的根本保证。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问题,首先,缺少课堂辅助媒介。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在接受老师的教授,对于错误的东西也是听从老师要求加以改善。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次,教学条件相对弱势。 相对于其他学科大量辅助性教学指导教材和各种渠道的同步性教学环境的改进,视唱练耳学科在教育中所获得的待遇是远远不能满足它本身的需求的,要想拥有敏感的听力,必须经过多次的练习,除了基础的听唱如果加入电脑多媒体或乐器等辅助学习,那么学习效果会快很多。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用于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乐器——钢琴大都没有接受定时的调律或者由于钢琴质量的问题会频繁跑律,以至于学生上课时没有得到标准的音感概念,造成错误的音乐听觉。没有固定的乐感。自己现找调练习。二是高师视唱练耳教材没有适合自己的统编的教材,视唱内容偏多,这使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惰性,造成知识滞待。三是由于视唱练耳课程形成学科建设经历的时间较短,借鉴外国东西太多,不符合本国音乐特点,许多担任高师视唱教育的教师并非视唱练耳专业,非专业教师在教授视唱课程。在课程结构的系统性、课程要求的严谨性上会或多或少带来些不利影响的。也可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的认知度发生错误偏差。
  综上所述,对于高师的视唱练耳教学我们还需要探索研究,改进落后的教学管理方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初步》<德>吉尼尔特.凯特曼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2]《当代音乐教育》<美>迈克尔.L.马克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3]李锦生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中国音乐2003.第 2 期
  [4]基本乐科教程——视唱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0.第 1 版.
  
  作者简介:王钟莹,女,本科学历,助理教师,现就职于河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浅谈高师的视唱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