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审美属性。文学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及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以及文科教学的特殊性,本文拟从开展第二课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实践教学以及运用多媒体建立音像资料库这四个方面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进行分析阐述。试图通过这几个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就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现当代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审美能力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审美属性。在教学中文学比较注重直观性、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特点;而其教学资源比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都具有审美特性。其一是情象的间接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描绘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它是以语言为媒介,把作者所构思的艺术形象和生活情景描绘、刻画出来,传达给欣赏者的头脑,引起欣赏者的想像,然后在欣赏者的想像中呈现艺术形象和生活情景。其二是表现对象的广阔性。语言艺术不受时间、空间及物质材料的限制,可以自由灵活地描写一切,说明一切,广泛地描绘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文学独具的审美特点决定了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审美能力指对美的对象的理解辨别、评价能力,它显示出判断主体的思想境界、理论高度、审美阅历、鉴赏水平等方面的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对人的关怀,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为其能够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那我们如何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呢?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课堂是对教学的延伸和深化,通过第二课堂中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直观的把握,把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比如,对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方面比较突出。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新诗朗诵会。对于现当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从审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更好地领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时代的脉搏。首先,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有更强烈的抒情性。学生在对诗歌的朗诵中可以充分体会诗歌的抒情性。比如,郭沫若的《炉中煤》,诗人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把五四以后新生的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把“年青的女郎”视作自己热烈爱恋和追求的对象,象征着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祖国生机蓬勃、青春焕发,表现了作者真挚的爱国情怀。其次,还可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在朗读现当代诗歌时,只有把握好诗歌语言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才能领略到诗歌的妙处。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无论哪一段语言都很精炼,看似寻常口语,但都经过了洗练磨砺,是随着诗人的情感律动自然抒发出来的。“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句中,“揉碎”、“沉淀”这样的词,不经过锤炼是无法得到的,诗中的旋律和节奏也是很分明的。正是这种语言的精炼和韵律美,才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柔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无比的珍视,以及再次到康桥来寻梦的惆怅、苦闷和寂寞。同时诗歌还具有意境美。意境是诗歌“情”与“景”结合的艺术结晶,是诗歌艺术神韵的最集中体现。所以,在朗诵诗歌时,学生可以抓住生动具体的意象和画面去分析诗歌的意境。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市镇寂寥悠长的小巷的阴沉图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诗人抓住“雨巷”、“丁香”两个意象和“姑娘”的形象,运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来抒情,使得这首诗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了一种幽微精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是耐人寻味的。总之,通过朗诵,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悟诗歌的情感美、语言美和意境美。对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现代文学而言,话剧的成就不可低估。对于小说而言,故事性是吸引学生学习鉴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感兴趣的小说改编成课本剧,利用第二课堂把小说搬上舞台。从学习到表演的整个过程学生需要根据形象思维的具体性、细节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仔细研读作品,体验形象;深入作品,感悟形象;走出作品,再造形象.以形象思维理论为突破口,找寻解读小说的钥匙,在表演中发现故事背后的美.从而使小说的审美活动变为可观可听可思可感的生动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思想意义,作品的审美意蕴等方面。真正把文学和审美,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中。
二、注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显性课程指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明确规定的并要经过考试、考核的正式教学内容和目标,而隐性课程则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正式课程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中的以及学生从家庭、社区、小团体中带来的文化价值观念、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禁忌等活的教材。隐性课程时时都在对学生产生正面或反面的教育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商业社会的功利价值观无处不在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学习与接受,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些潜在因素对显性课程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在实施显性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随时根据当时教学情境,穿插有利于学生形成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人生观、文化价值观及健康的人生态度的教学内容,注意营造良好的文化和心理氛围,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能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
三、结合写作,指导实践,培养审美的创造力
审美创造能力,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一般地说,有无创造能力,这是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之一。就人自身而言,它的素质的高、低,是和它的创造能力的大、小成正比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要提高这种素质,而审美教育则是最有效的形式,因为审美是处于一种最自由的状态,它使人的个性与想象得以最充分地展开、驰骋。如果阅读教学是侧重于鉴赏美的话,那么写作教学则是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具体途径有三个:
首先指导观察,观察是创造美的前提。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吸取、捕捉和采撷,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去接触、感受、认识周围事物,发现现实的美。例如感受自然界中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夜的宁静,月的明洁,花的清香,绿叶的柔美,山河的壮丽。观察社会现象,积累更多的资料。当然要在学习作品的基础上指导观察方法,作品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带动性。其次是启发实践,采撷储藏。除体验自然外,要引导学生到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风浪中去锻炼,去体验人生,参加劳动。例如参加植树,感受人与自然关系;与各种困难作斗争,感受人与人之间关系;实践中解决自身内心的矛盾,去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把实践中得到的意象加以描述,表现,补充,再在创作中熔炼,布局、谋篇,创作出一篇优秀文章来。再次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模仿,鼓励创造。模仿是创作的良好开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模仿范文,从简单模仿到复杂模仿,从刻板模仿到创造性模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迪、激发、示范、讨论、比较、讲评,逐步引导学生大胆求异,敢于联想,以至自由幻想,逐步引导学生迈入自由创造美的境界。
四、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建立本专业课程的音像资料库。
首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在文学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其次,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教学更加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在视听中感悟作品、理解作品,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审美的境界。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有其特殊性。教师要在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本专业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文学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审美水平、提升精神境界的功能;在对学生的实践训练中充分挖掘文学中审美教育的有利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以造就健全、完美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张玉琴(1979—),女,汉族,河南浚县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