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733

[ 周礼根 文选 ]   

浅议农村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 周礼根

  [摘要]当前,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仍是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参差不齐,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是实施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小学教育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省的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师资源方面,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和公平。均衡发展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它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向所有人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的途径。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通过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为实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不均衡发展现象分析
  1.在办学条件上的不均衡。城镇学校教学楼、综合楼、科技楼、宿舍楼、仪器室、电教室、图书室和运动场地及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城市教育散发出的是现代教育气息。而农村学校却没有这些条件,除了能上课的简陋教室外,其他的功能室少得可怜,绝大部分只能用“简陋”二字加以概括,城镇教师无法想象农村村小教师从地上捡粉笔头写字的情景。
  2.是在学生接受教育程度上的不均衡。由于农村师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农村走读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接触到的知识面,所见世面相对较窄,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升学率低。由于城乡校际条件的差异,90%的农村学生被拒之重点高中门外,由此产生的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造成新的流旷,影响了农村“普九”成果。究其原因,并不是农村学生不聪明,而是方方面面条件差,学生受教育的条件恶劣所致。
  3.在师资力量上的不均衡。城镇学校教师有富余,一个教师上一个学科还有剩余,而农村学校,一个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是常事,师资严重不足。此外,教师水平差异也较大,表现在名师、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人数的比例上。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实际上是相当低的,其致命的根源是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没能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近10年来,报考师范专业的有很一部分都是高中学校的中差生;农村学校即便是有那么一些能干的教师,也很快就会被城市学校挖去。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的师资令人担忧。一师多头多级上课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精力有限,教学只能蜻蜓点水,难以求精。
  4.是在自身改善办学条件上的不均衡。农村中小学除财政拨款外,几乎没有任何可收取的费用来补充办公费用和改善办学条件,实行“三免一补”收费新政后,农村中小学更是没有任何的其他经济来源来改善办学条件。城乡学校收费的差异,是制约农村教育促其均衡发展的又一突出矛盾。
  二、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发展农村教育责任体系,让各级政府切实负起发展教育的责任
  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发展教育的责任,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农村教育工作。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办教育的责任要明确,办好农村教育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领导要强化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意识,对一届政府和一任政府官员要建立任期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把一个地方教育发展的水平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作为考核一届政府和班子政绩、奖惩和任免政府官员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比较合理的完善的农村教育发展责任体系,在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同时,要明确中央、省市及地方乡镇在发展农村教育中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分级办学体制,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层层负责,真正体现“人民教育政府办”,从领导和管理体制及责任体系上为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二)整合资源,力促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教育必须整合资源,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盘活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农村教育城镇化,集中力量把定点学校做大做强,使之从校舍设施、师资队伍、教学仪器、教学手段与方式、管理模式与水平等方面均有优势、从而发挥定点学校的磁场效应。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大、阻力也大。但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为此,一要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中小学危房改造结合起来,加大定点学校建设的投入,完善学校设施,把定点学校建成寄宿制学校,减少学生上学的奔波之苦,防止个别偏远地方的孩子因学校布局调整而失学。二要加大定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建设力度。集中力量建好校园网、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语言室、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等,确保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三要优化定点学校的师资队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学科结构不合理,素质普遍不高且数量相对饱和,与现在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一对矛盾。要加快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搞好新老交替,让新鲜血液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否则老教师难以适应,新教师难以进来,教学改革难以实施,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简介:周礼根(1668—),男,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洪塘镇丰顶山中心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

浅议农村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