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关键而又基础的工作。本文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做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等两方面浅析了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一项关键而又基础的工作。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
3、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要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一件事情,主动去做与被动去做所带来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告诉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第二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需求,使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地实现阅读行为;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要做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
1、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知道什么样的文章适合学生去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在哪里,学生在阅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除了教材中必读的课文之外,还要深入研究,精心挑选,给学生推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积极向上、文笔优美流畅、知识性或故事性强的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诗歌等体裁的文章来阅读。了解这些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涉及到的相关课外知识,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找出阅读这些文章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2、要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泛读与精度的方法,实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是泛读教学:第一要让学生锻炼解读文章题目的能力。给学生发放一篇题目能高度综合概括文章内容的阅读材料,并把题目和文章内容分开。让学生按照题目来猜测写出内容提纲,再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来检验自己的解读是否正确。第二要锻炼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结合一篇文章,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浏览全文,再让他们讲述文章大意。第三,要锻炼学生快速总结、抓住文章主旨的能力。给学生一篇阅读材料,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句子勾划出来,在有限的字数内提炼组成一篇能高度概括文章大意的材料。
然后是精读教学:第一,要锻炼学生掌握文章主体结构的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各种“总分、分总、总分总”等文章框架形式,锻炼学生的分段分层、总结段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第二,精讲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知识。要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或这种表达方式,他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是什么样的。这个地方能不能换作其它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如果不能又是为什么。第三,培养学生学会通过上下文来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的语句。要让学生学会对比和贯通,准确理解作者这句话放在这里的意义。
3、要锻炼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要求学生独立阅读一篇文章,结合课堂讲授的词法语法以及适当的运用工具书,之后写出赏析或读后感,在此当中可以对学生略加点拨,适当答疑。
参考文献:
[1]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3]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语文课程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张蕾、张彬福,语文之道,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姚雨(1977—),女,河南郑州人,中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