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对中学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通过让学生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吟咏诵读从而抓住意象,实现深层次的感悟赏析,从而实现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教学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正在提高。主要表现在诗词的篇目在增加,考试的范围在扩大,诗词赏析也成为中考中的固定内容。这无疑要求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而古诗词中意境赏析是完成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能够教学中准确体会其中的意境,那对于诗词的教学要求就能够基本完成了。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轻松体会诗词意境呢?我尝试使用了这几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初次接触一首古诗词时,对作品是陌生的,对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也知之甚少。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一定时代的反映,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体会诗歌的意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走近作者,才能进一步深入感知诗词。
但传统的做法往往是老师连篇累牍地讲时代背景,介绍作者。讲得是老师昏昏,学生也昏昏。效果自不必说,学生也兴味索然。如何在这一阶段能抓住学生,能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同情之心,能让学生一开始就和诗词作者展开心灵对白呢?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故事与多媒体课件辅助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突破。
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地介绍两个故事。故事之一:安史之乱时,睢阳城被围,城中粮尽,军民以雀鼠为食,最后只得以妇女与老弱男子充饥。守城将领张巡也将自己的爱妾杀了以充军粮。故事之二:安史之乱中,杜甫在华州弃官,携妻儿逃难,颠沛流离,到了四川成都时陷入了绝境,濒于冻饿而死的边缘。幸得当时杜甫的老乡、彭州刺史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使杜甫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邻里又时常送他些蔬菜等食物。靠着朋友和邻里的周济,杜甫全家人的生活得以暂时维持,同时又花两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之后写成的。这样的故事,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受到极大的感染。对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了形象、深刻的理解,对杜甫沉郁的情感、悲悯的胸怀也会有一定的领悟。学生的同情之心一起,自然就会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
二、抓住意象,感悟赏析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而抓住意象,更能深刻的感悟到古诗词幽远的意境。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颔联和颈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颔联里,诗人写的意象有潮、两岸、风、帆等。抓住这些意象,则解读其字面义为:江潮上涨,水势升涌,与岸平齐,水面更显得开阔无边,江中行船顺风,一帆高挂。“岸”是静的,“帆”是动的,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静中见动,使人愈添静穆之感。而颈联中的海、日、江、春这几个意象可以看到诗人站在江面上,放眼望去,残夜未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涌现,好像残夜带来了太阳,而不是太阳把早晨带来似的。江南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春天的根芽仿佛从旧年年底就巳埋伏下来。精致的意象,清亮明丽的意境,融入了诗人深邃的感情。旧的一天又消逝了,旧的一年也轻轻地溜走了,而自己却仍然远役他乡。眼前之景越美,越是触动缠绵无尽的乡愁,内心那无比深沉的落寞感也越是慢慢地叠向高峰,使诗意重归到先头那种愁悒、失落、寂寞的境界。
像这样的作品有古诗词中比比皆是。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如果能抓住意象,在感觉诗词意境上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在这儿引用一首小诗来介绍古诗文中常出现的意象所隐藏的含义: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三、吟咏诵读,深层体会
吟咏诵读是诗歌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体会人文精神行之有效的方法。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竟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 从古诗文自身角度来讲,古诗文的语言原本就有一定的音乐性,倘若再用优美的腔调一吟诵,就更显示出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来。当然吟哦诵读并不是等于死记硬背,根据平仄规律,根据节奏来协调音调的高低、长短、快缓,吃透诗词的内涵,体悟、意会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多种诵读方法来促进学生实现对诗歌情调的感知,如采用录音范读、教师表情诵读,学生个别诵读、自由诵读、高声朗读、低声吟读等,在一定条件时再配乐辅助,在诗词教学中通过诵读使学生融入情境,可以达到主体情感与作者情感的融合。古人亦云:“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文以引生,声亦足引文。循环复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
总之,古诗词教学在实践与发展的同时,给我们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能用心钻研,勇于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也能使古诗词这一文化奇葩能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吴海燕(1978—),女,汉族,山东昌邑人,现为聊城大学2009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