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愉快教育”被中外教育家们认为是当今教育应达到的最高境界。愉快教育理论的主体性原则、整体育人原则、愉悦性原则、动力性原则等,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本文仅就愉快教育理论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略陈管窥之见。
[关键词]愉快教育;动力;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首先,在观念上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提高和进步必须是积极的能动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和高低取决于学生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只是知识的容器,只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努力学习,自觉的接受教育的影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主体性原则是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任何教育内容,对于教育的接收者来说,都是来自于外部的影响,这种外部的影响要使学生接受,必须靠学习者的自觉努力。只有当学生主观上愿意接受,才能打开智慧的闸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合理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通过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教育目标。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是个体在责任感、权力和义务感驱使下所产生的积极行动。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实现主体性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自主、自力精神和创造才能。
二、整体育人原则
整体育人原则指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把影响学生发展的诸要素作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全面发展。愉快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的品德、体质、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进步。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提高和进步,他们才能产生愉悦的心理享受,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努力的去学习。教师要确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这五个方面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方面的欠缺都将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整体观念,也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教师也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愉悦性原则
愉悦性原则是指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教师愉快地教是学生愉快地学的前提。但这决不是说教师愉快地教就不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就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过程,是从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是求知和探索的过程。伴随着这样的过程,是求知和探索的乐趣,是克服困难后的柳暗花明,是艰难困苦中看到光明的喜悦。愉悦性原则中的学生愉快的学,不仅是指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更重要的是在求知和探索中体验到的学习的乐趣,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教育心理学认为,理智与情感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当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时,人们的活动成效最佳。教师的教如果是处在愉悦的情境中,课就会讲得非常精彩。学生的学如果是处在愉悦的情境中,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及诸多优良个性会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增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愉悦性原则,首先应做到敬业爱生。要使学生在学习时有向往学习的倾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利用多种手段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要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在学习方法上应给学生以指导,对于学生的进步应给予适时和适度的赞扬和鼓励。
四、动力性原则
动力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一种内心的唤醒状态,激发其学习的动机,把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心理准备状态。
在贯彻动力性原则时,首要的是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学习的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相处亲善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辅之以外部的学习动机,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有针对性的、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第三,坚持评价的积极性原则。重视学生的努力程度,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不能过分的苛求学生或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漠然置之。让学生始终处在只要努力就有收获的心理状态。第四,教师不仅要重视显性评价,还要注意隐性评价。隐性评价是通过周围人们的非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植根于环境当中,如校风,班风等,它能够对学生个体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氛围,因此是一种深层的、不明显的但不可忽视的评价。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群体风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简介:徐少荣,中牟县荟萃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