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703

[ 秦金良 文选 ]   

注重课堂情感投入 彰显语文教学魅力

◇ 秦金良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它离不开情感,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乏味的,不可思议的,甚至是徒劳无益的,语文学科更是如此。笔者多年来在语文教学的几个环节中非常注重情的投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中文教育;情感教育;教学艺术
  
  一、导入新课,以情激情,点燃情感火化。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上课前若能结合新课内容巧妙的设计一段导语,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教《茶花赋》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颂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脑际,奔涌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有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一泻千里滚滚滔滔的长江,还有以勤劳勇敢著称的各族人民。每当想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荡起热爱祖国之情。可是,要我们加以表达时,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如果描绘了雄伟绮丽的黄山,那庐山呢?(要求齐背苏轼的〈题西林壁〉),如果画庐山的瀑布,(齐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那杭州的西子湖呢?(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祖国风光绮丽多彩,无限美好。如果要同学们描绘祖国的新貌,你如何下笔呢?
  通过动情的导语,深深震撼了学生纯真健康的心灵,激起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点燃了他们思想智慧的火花。在这种情景下组织他们学习课文,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再入学习臧克家《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历史上的人物,有的光耀千古,像民族英雄岳飞、郑成功、林则徐、杨靖宇,他们把毕生的经历和宝贵的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们虽死犹生,人民永远记住;有的遗臭万年,例如古代的赵高、秦桧,近代的袁世凯、汪精卫,他们卖国求荣,遭到人民的唾弃,是活着的僵尸走肉,这样的人虽生犹死!
  在导语中通过鲜明的对比,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达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道结合的目的。
  二、范读课文,声情并茂,产生情感共鸣。
  文章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传递某种信息的,大多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某一特定思想感情的产物,特别是进入课本的文章更是情文并茂,耐人导味的佳作,无不涌现着情,流淌着受,透露着憎。因此,教师富于感情的范读尤为重要。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不同人物的心态来设计不同的范读情感基调,该激扬时应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愤时应侃侃滔滔,为之动容;该温婉时应细雨霏霏,使人感怀。通过范读,将枯燥单调的文字,变为有声有情的语言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置身于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乐文中人物之所乐,悲文中人物之所悲,想文中人物之所想,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样,远胜于枯燥的讲解,干瘪的说教。
  读《春》一文中的“春花图”一段中,声音必须洋溢着喜悦之情,让那些艳丽的桃花杏花梨花仿佛就真真切切地开放在学生眼前,并感觉到秋来满树果实就在身边散发出浓郁的果香!读《岳阳楼记》时,要用低沉的语调读“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使学生感受到阴冷、凄切;用明快的用明快的语调读“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让学生感受到欣喜之情;用激扬奋发的语调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千古名句,学生便会被作者的伟大人格和政治抱怨所感动,进而景仰和钦佩了。
  三、解惑释疑,深情投入,发生情感感染。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写进了我们的课文,一篇篇情文并茂的古今中外名著编入了我们的课本。这些文章有的表达老辈革命家的深情厚谊,有的表达翻身农民的喜悦幸福,有的表达海外游子的恋国思乡情怀,有的表达师生间的依恋,有的表达对英雄人我的敬仰,有的表达对恶人恶事的憎恨……可以设想,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如果教师本身麻木不仁、不受感染,不动真情,这样的课堂肯定是风平浪静、枯燥无味、平淡无奇的。因此,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时时想着情,处处注意情,堂堂见真情。学习《〈还乡梦〉自序》是要设身处地体味海外游子在异国他乡的苦闷和叶落归根的情怀,学习《鲁提辖全大镇关西》要表现对恶人恶事的憎恨和鞭笞,学习《背影》时要体会那浓浓的舐犊之情。动情之处,教师可颜笑,可怒视,可低语,可呼号,可举手,可投足,可慷慨激昂,可哽咽悲愤……这样,让学生随你喜而喜,随你怒而怒,随你悲而悲,随你乐而乐。
  总之,情感教育是教育转化为成果的基础和关键,情感更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生命力,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情感也会在语文教学中升华。我们只有注重情、挖掘情、注入情,才能真正构建起我们的语文魅力课堂,方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在涓涓的情感滋润下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和保持长久旺盛的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秦金良,河南省卢氏县磨口乡中心学校。

注重课堂情感投入 彰显语文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