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生、家长、高校乃至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类型、提出了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和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见解。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一、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顶着压力和风险,参与到社会这个竞争的人舞台之中。各种社会问题也岁之产生,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未来和希望,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索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如何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入学生心理健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
2. Internet:收集大量资料。
3.综合分析法:运用研究方法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得出结果。
(三)研究分析结果
1.心理健康的内涵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所提山。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以下内容:(1)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2)完整统一的人格。(3)恰当的自我认识、评价能力。(4)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5)协调与控制情绪能力。(6)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但是,在这些人中,由于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各种矛盾,就丧失信心,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很多。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比例呈上升趋势。
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类型及产生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表现为心理障碍,患心理疾病的只是少数。教育心理问题学认为:焦虑、抑郁、神经衰弱、逆向心理。
(1)焦虑症: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对眼前或未来预感到的挫折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敏感以及未来前途的担心造成的。
(2)抑郁症:抑郁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对挫折情景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大学生在遇到生活的不幸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家人的意外事件或恋爱上的失意,毕业生找工作受挫,易导致此症的产生。
(3)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人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
(4)逆向心理:逆向心理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和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四)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从其概念来讲,是对身体的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完成体育的各种功能,从而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1.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智力水平。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过程,大学生从事的是脑力劳动,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活动能力,增强心肺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心。”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合作、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体育运动的很多群体性项目,都需要人与人密切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如各种球类项目、接力赛、体育游戏、运动比赛等等……。
3.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能促使人们在挫折中崛起。是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迅速发展。自信心的确立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和强烈。体育课程恰好给了他们表现欲望和现实自身价值的机会。
4.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通过体育锻炼,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坚强的意识和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沉着面对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
5.通过体育活动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通过参加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并作为娱乐的意向,将会对身体器官、神经机能、情绪中枢等予以整体的良性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6.通过体育活动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
体育活动可以调节不良情绪,减轻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使大学生们朝气蓬勃、身心健康、愉快。只要体育教师加以引导,恰当选择,学生们积极参加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7.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高校体育放大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环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体育运动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学生的健康,应该是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协调统一,高校体育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2)了解学生现状,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体育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个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减少无谓的烦恼,消除不良的情绪,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使学生的心理境界达到较高的水平。
(3)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享受到体育的乐趣。比如:体育竞赛中的拔河比赛、接力赛跑、体育游戏、篮球赛等。
三、结论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问题是客观存在和不容忽视的。大学体育教育应有效地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特殊的调适作用,走出心理障碍的误区,积极健康地迎接生活和学习的挑战,开拓未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燕,江立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人学生心理健康探析》经济师,2003(2):270
[4]郭祥桂,《谈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全国现代学校教育优秀论文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5]冯忠元,《体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人学,1998
[6]李凌,《试论高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院抱,2004(2)
[7]刘大海,《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8]运生,高留站,杜富广编著,《人学生心理健康》开封:河南大学山版社:2003
作者简介:饶丽,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