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生活的晴雨表。当前参加高校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他们给学生社团注入了新的元素。通过透视90后大学生选择高校学生社团的新动因,分析当前社团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新挑战,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社团有效运作的新路径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团;运作;路径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大学生自发成立的,是他们为了共同的愿望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高校的“第二基层组织”。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参与人数不断激增,社团类型越来越多样化,90后大学生在选择高校学生社团时也具有其独特性。因此,透视当今大学生加入社团的新动因、关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新特征、分析现今大学生社团面临的挑战对于探讨高校学生社团有效运作的新路径具有重要帮助。
一、90后大学生选择高校学生社团的新动因
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青年需求的多样化,当今的大学生社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目前,踏入高校校园的学生已经是“90后”,相对于他们的师兄师姐,90后大学生在选择学生社团时出现了新的动因。
(一)关注自身素质和技能发展
当今校园,是否能促进自身素质、技能的发展成为90后大学生选择学生社团的首要因素。华东政法大学的“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因为其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法律服务已成为高校中的明星社团。该社团的负责人指出:“新成员不仅仅是凭兴趣报名,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参加社团,我能得到什么锻炼;另外,那些能提供企业实习、就业机会,增强英语口语、演讲能力,还有跟专业技能挂钩的社团格外受到同学们的青睐。”[1]
(二)注重个性的塑造和释放
一些“小众”、个性化的社团也受到90后大学生的青睐,成为他们塑造个性、实现个体充分发展的方式。北京大学的街舞风雷社2002年才成立,却后来者居上地成为文艺社团中的佼佼者,风雷社宣扬以人文的形式阐释Hip-hop(嘻哈)文化的精髓,通过街舞帮助同学们释放激情,培养自信的处事待人态度。类似的社团如雨后春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酷爱轮滑俱乐部、中国农业大学的峰云社等。通过参加这些社团,大学生可以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培养自信,展现青春。
二、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良莠不齐、发展不均的状况很明显。有些社团日益壮大,成为品牌社团,有的在萎缩甚至消亡。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社团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目前高校社团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一)发展空间局限
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管理,可以向政府申请项目。其中,一个由十几名会员组成的学生社团,成功地组织了一场国际比赛。在国内学生的视野里,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相比较而言,内地学生思维模式比较固定,活动单一,视野多数限制于校园内部,活动效果与影响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让品牌活动走出校园,通过社区、户外以及各级各类竞赛等平台为社团争取更广范的发展空间,成为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活动经费拮据
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通过四个渠道:学校拨款、社会赞助、社团会费、自身创收。虽然,学校每年都会给予社团一定的经济资助,但数目较少。主要活动经费还是来源于社团社会化运作得来的商业赞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少社团在组织活动时,由于缺乏经费保障,不得不改变其活动的进程和构思。例如,中南大学雷雨剧社,为了节约经费,剧社在创作剧本时不得不选择现代剧,以节省道具、服装的经费。活动经费不足成为高校社团面临的挑战之二。
(三)监督指导工作缺乏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社团组织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在有些高校,存在数百个社团仅有一名专职或者兼职指导老师的现象。在另一些高校,即使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由于指导老师不能投入全部精力,或者老师专业性知识和能力不强,导致一些社团光凭其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另外,有的社团活动稀少,却“官僚气”十足,一个会长要配备专门的班子为自己写材料。这些现象都说明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需要加强和指导。因此,缺乏专家教师的监督指导成为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的挑战之三。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缺失
在不少高校,某些社团创办前几年活动举办地轰轰烈烈,到后来却销声匿迹。主要原因是社团的核心成员只重视他们在任期间的活动创办,忽视了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另外,有些社团不重视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承,缺乏长远规划,比如保留社团资料、会员名单、活动档案等,使得社团不能形成规模,不具有长远的影响。还有的社团没有完善的章程,缺少长远规划,管理制度薄弱,人员流动频繁。这些问题都表明高校社团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缺失成为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的挑战之四。
(五)商业化程度加深
不少社团存在这样的现象:为解决活动经费向社会的相关企业拉赞助,会员们则帮助赞助商在校园内搞广告宣传甚至推销他们的商品。这些现象使得社团的商业化程度加深,也使得校园商业气息日渐浓厚。商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可能给年轻的大学生带来浮躁的情绪和心态,使之过度关注享乐和感官刺激。商业化程度加深也可能给社团单纯的氛围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破坏“象牙塔”的纯洁。把握商业化运作的尺度成为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的挑战之五。
三、探讨高校学生社团有效运作的新路径
面对高校社团面临的诸多新挑战,有必要探索学生社团有效运作的新路径,以保证高质量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大学生社团的健康的成长。
(一)鼓励学生社团活动走出校园
学校可以制定社团活动章程,规定社团活动走出校园的申请程序和资格。获得批准的学生社团,由学校安排,有计划有组织的于每年寒暑假举办活动。校方应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要经过家长的批准。学生安全由校方、家长及学生本人共同承担。举办活动期间,校方安排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跟团。教师的作用在于辅助活动及处理重大突发问题。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学校以及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校外社团活动。只有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才能使他们的智慧更好的得以施展,才能使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挥洒他们青春。
(二)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运作不限“老路子”
传统的商业赞助模式是“一锤子买卖”,商家掏少量的钱,仅组织一次活动。这种模式是短期行为,是“社会化运作的最初阶段”。由于学生社团数量大,性质类似的社团较多,加上缺少规范和协调,商家在选择社团时容易引起社团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商家压缩赞助经费,也能找到合作的社团。
要想改变这种没有机制保障的运作方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高校学生社团用冠名的方式寻找长期的合作伙伴。二,以学校的名义寻找商家,得到的经费分给各个社团,避免混乱无序。三,对某些成熟的学生社团,可以创造机会让其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特别是公益类项目。既解决了学生社团的经费问题,也可以实现“公益组织对公益项目”,保证项目的效果。社会化运作得来的经费要善于使用,要有层次、有重点的给予相关社团。
(三)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系统化管理与指导
高校学生社团之所以出现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社团重建、社团内部“官僚气”十足等问题,归根结底就在于高校学生社团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和层级。首先,校方应建立严密的社团管理体系。(如图1)[2]
其次,在此管理系统上为各级社团管理机构配备若干专门的指导教师。由于学生社团的类型不同,指导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社团的特点、生存发展的规律进行分类指导。此外,校方应加强对社团的考核、监督工作,对于社团的晋级、注销和奖励工作可制定严格的方案和规定,以保证社团规范化发展和竞争。
(四)重视高校学生社团的衔接与传承
在创立一个社团时,校方要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审核社团的可行性,评价社团的计划、宗旨、内容和形式。其次,社团创建成功后,首届会长应建立相关的章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准入和退出机制。再次,社团需对新进会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了解社团的管理制度,以及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另外,社团应由专人负责,管理社团的资料、会员名单、活动档案。此外,老会长要注重对下一届会员中骨干人员的培养,保证社团的衔接与传承,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五)保护社团的利益
要想保证校园的商业化尺度得当,首先校方应注意保护社团的利益,不能让社团充当纯商业化的道具。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正面引导,多给予学生积极的正面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抵御商业化浪潮的侵袭。最后,校园应保持单纯的学习氛围,对于一些破坏“象牙塔”纯洁的商家,校方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杜绝不良气息的蔓延。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高校社团有效运作新路径的相关探讨及有效实施,将有助于大学生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塑造,有助于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展现青春风采,有助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秀红.透视校园里的“百团大战”[N].中国教育报,2009-10-22(4).
[2]王珩.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调查报告——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39.
[3]陆士桢.把大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青年成长团体[N].中国教育报,2009-10-22(4).
[4]蒋娇龙.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2009(7):82-84.
[5]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以美国哈佛大学为研究实例[J].青年研究,2005(4):45-49.
[6]刘文静.谈大学生社团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5):85.
[7]余启泉.试论大学生社团运作和管理的原则[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66-67.
[8]杨亚军.大学生社团的运作和管理[J].教育评论,2004(1):26-28.
作者简介:丁秋怡(1983—),女,硕士,江苏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及政策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