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努力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方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的自信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各抒己见,取得最佳效果。
比如,学习《皇帝新装》时,上课伊始,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安徒生童话》里的小故事呢?”班里有一位平时爱看书,但是胆子特别小,上课从不举手发言的同学大胆地站了起来,给同学们讲述相关的故事,虽然语言不是那么流畅,但当他讲完后,师生都为他热烈地鼓掌。两次掌声使他变得自信起来,从此以后,这位同学上课发言也积极起来了,由于他看书多,同学们都称他为“故事大王”。可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气氛,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常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他们对所接触的问题总是喜欢质疑求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还要启发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提问艺术,尽量做到:
首先,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知识的价值。创设问题情境,不能简单的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会更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其次,让学生自主探索,勤思善问。鼓励学生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学生不善于提问又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学生提问题时不知从哪里入手,有的则不知道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和充分探索的空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具有个性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加以分析。教师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于提问题能够掌握一定的方法,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快感。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四、尊重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异众思维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质是对所学新知的“再创造”过程。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见解,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如在讲《麦琪的礼物》一文时,课结束后,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对小说的结局,我想到了。”老师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爱的真谛是给予而不是索取。”老师说:“是吗?你理解得真透彻。”同学们听到他的回答,也都为他鼓掌喝彩。在课堂教学中,正是由于这个同学的异众思维,才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的一点肤浅的感受和体验。当然,探索的道路是漫长的,是艰辛的,时代呼唤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以百倍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不断尝试教改的新方法、新思想,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把探索的点点滴滴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素质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二十一世纪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李明 河北省宁晋县私立求知学校 05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