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02

  

初中文言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 邓盛勇 刘文军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研究中学语文文言文课型作业的情况来看,研究成果却很少,这说明文言文课型作业没有得到中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也因此导致了当前中学语文的文言文作业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作业设计较随意,知识得不到强化;内容比较固定,以单一的抄写为主;作业设计没有“按需分配”;老师很少考虑文言文作业布置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等。
  针对上述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对初中文言文作业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一、按照文言文教学过程不同的时段布置相应的作业
  (一)课前作业:了解作家作品,初读课文
  课前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比如,上《出师表》时,笔者就先让学生去了解《出师表》的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去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讲诸葛亮的“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等故事,有的收集诸葛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等名言警句,有的甚至学起了易中天,有模有样地讲起三国时期的天下形势,这样的情境之下,新课的导入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型的学习、朗读与背诵。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同时也是汉语言美感的集中承载者。首先,汉语言之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音韵和节奏上,很多经典文言文读起来都字正腔圆,琅琅上口,婉转动听;其次,文言文的情感更是强烈地寄寓在文言文的音节之中,文言文的句读的划分直接决定着文言文的结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言文的情感;再次,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文言文中的文言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经常起着停顿节奏和舒缓语气的作用,特别是放在句子结尾的语气词,更是让文章充满了韵味悠长的深意。
  课前的预习作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找出文言文的疑难之处,个别字词的读音,如《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比如个别字词的意思,如《岳阳楼记》中的“春和景明”。发现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只有认真地预习,才能发现自己不会的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及时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布置课后作业。
  (二)课堂作业:反复诵读,掌握重点词句
  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上,传统的讲课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老老实实地做笔记。这样的讲授方法固然有它的好处,学生落实到位,基础知识扎实,但是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形式显得越来越僵化。课堂学习是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完成作业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应完成以下作业:
  1.反复朗读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同样,要学好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正如著名语文教学专家朱作仁教授所说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它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体会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之处,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
  在课堂的朗读训练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朗读要求:第一,读准。朱熹先生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很显然,把字音读准确,是读好文言文的起码要求。第二,读顺。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对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在掌握了一定的读音后,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断句不当、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朗读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把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起来,学生便很容易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2.掌握重点词句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能理解其在文言文中的意义,进而掌握它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方法。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有重点字词,如《桃花源记》中的“寻向所志”的“向”,“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等。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字词的使用方法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句子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掌握这些句子作为重要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当堂消化。
  (三)课后作业:熟读成诵,及时检测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进度一般较为缓慢,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在课后也要进行及时地跟踪,进行有效地巩固,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熟读成诵
  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在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字、词、句义,疏通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后,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就是背诵,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把握文言的语气、语速,形成文言语感;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只有引导学生背诵大量的文言文,实现了量的积累,才能使他们得以充分吸取古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2.及时检测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进一步了解传统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部分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对文言文重点字词的掌握,对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迁移,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检测来巩固。教师应根据检测的结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进而在后续的文言文教学中选择更加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
  二、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
  在文言文教学中,每个学生接受的速度不一样,每次完成作业的情况也不都一样,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个体,合理分层。笔者把文言文作业分成了三个等级:(一)朗读与背诵;(二)识记与理解;(三)应用与延伸。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不同的量和不同难度的作业。
  笔者按照平时的教学实际,把学生分为三层:A(优生)、B(中等生)、C(后进生)。例如、在学《岳阳楼记》时,布置的作业是:
  课前作业有:1.预习本文,读通文章;2.了解范仲淹本人以及写作该文章的时代背景;3.记录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对于这三个作业,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认真完成,课前的预习作业是最基础的作业,也是学生学习该篇文言文必需的作业,它能让所有的学生走入文本,为进一步学好该篇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中作业有:1.读的作业。包括:(1)把文章读通顺;(2)把文章读流利;(3)读出文章的节奏并试着读出作者所包含的情感。对于朗读的层次,要求A类的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前面两个要求,同时要认真完成第三个要求;B类的学生要认真完成前面两个要求,并且尝试完成第三个要求;C类的学生需要认真完成前两个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把一篇文言文读通顺、流利是最起码的要求,所以笔者要求所有学生要达到流利朗读的要求。而根据文章内容读出文章的情感这一目标则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的,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知识储备等情况而定,所以,可以只要求一部分学生达到这一要求。
  2.识记重点字词和句子。对于A类学生来说,首先是识记,其次是理解,再次是要达到运用。比如,“薄暮冥冥”的“薄”,文中意思是“迫近”,这是A类学生必须识记的,但是这还不够,这类学生必须还要学会与其他成语、文言文中出现的“薄”字进行比较,如“日薄西山”等。以重点句子为例,A类的学生在能通顺翻译的基础上,还要理解该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意思,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如怎样去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甚至于把文章的经典句子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写作中。对于B类学生来说,需要他们识记重点字词的意义,能通顺翻译重点句子,积累一词多义、名言警句,能在理解字词句意义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对于C类学生,则只要求他们牢固地识记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名句、中心句。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量和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个学生在努力之后都能达到相应的进步,要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知识的“果实”,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分层作业的布置让文言文的教学更加灵活多样,让学生感觉枯燥的文言文多了一分灵活与自由。
  对初中文言文作业的安排,要遵循文言文本身的特点,要充分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也要结合当下文言文教学与考察的实际。以诵读为主,以落实知识为本,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精心研制课后作业,让学生静下心来背诵文言文的经典,掌握文言文的重点字词,理解文言文内容,也要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在一种积极有效的课堂环境中强化文言文的知识。让文言文作业不再枯燥,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和完成。
  参考文献:
  [1]史淑霞,徐宝贵.学案导学法的课堂运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7,(17).
  [2]褚林根.实施“学案导引”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08).
  [3]刘克兰主编.现代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邓胜勇,刘文军 深圳市宝安区新湖中学 518101)
  

初中文言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