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07

[ 季勇 文选 ]   

浅析生命化课堂彰显“人性”策略

◇ 季勇

  新一轮课程改革尽管已经推行了四、五年之久,但在教材文本的价值取向上,因为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束缚,总是视如雷池,裹步不前,由此造成的最大的弊端就是漠视了教材文本的人性内涵。
  人性,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指人应有的品性,或是正面、积极的,比如公正、勇敢、慈爱、善良、责任等人类高贵的特征;或是人自身永难克服的弱点,如虚荣、自卑、犹豫等。当今社会中,强拆、戮童、矿难等事件,暴露的是国人的人性弱点在无约束地膨胀,美好的人性的缺失已经成为国人之殇。
  如何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评论人物以及文章的价值取向呢?如何能够以美好的人性关照自我和社会呢?本文以《囚绿记》为例,浅析生命化课堂彰显“人性”策略。
  苏教版九年级上的《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传统的参考书这样认为: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一、捕捉关键句,从人性的层面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独特的感受
  所谓的关键句,就是凝聚着作者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
  如文章的第8段,“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迁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国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做无声的歌唱。”
  文章的第14段,“我渐渐地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内心已起了恻隐之心,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他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他,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文章第11段,“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以上列举的句子,就蕴藏着作者的意图和他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
  文章的第8段“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中的“自私”是什么意思?跟我们平时所讲的“损人利己”是不是一样的意思?这里的“自私”是一种出于爱的自私。这种说法,古已有之,在我们所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私”指的是一种“偏爱”。这里的“自私”意思就是“偏执的爱”,对一种物体爱到极点,就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
  文章的第14段“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中的“魔念”,并不是欲望、私心等意思,因为此时,作者已经意识到“囚绿”的过失,应该理解为“虚荣心”比较贴切。
  文章的第11段“植物是多固执啊”中的“固执”,应该是用于人性的一个美好品质的词——坚忍。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老人圣地亚哥说:“人生并不是永远充满失败的,你可以把我毁灭,但是永远不能把我打败。”这就是一种坚忍的精神。
  二、化解张力,基于我们的生活对接、共鸣文本的人性内涵
  人性,具有超越时间、空间的永恒性。如莫泊桑的《项链》中,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与诚实守信,人性的弱点和优雅之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被千万个人重复演绎着。如果我们基于当下的具体的场景,基于学生的生活,基于学生生命的成长去解读,必然就会与文本的人性内涵有生命的对接和共鸣,更易在形成思维阻塞的文字表层去理解其中的人性底蕴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一种物体,爱到极点,就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基于我们的生活,这样的事例俯拾皆是。折摘香气浓郁的花朵,捕捉歌声动听的鸟儿等,特别能让人感受颇深的例子是,学习的兴趣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天赋特征,孩子天生就有学习的兴趣,孩子学会爬、学会站、牙牙学语,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上学后,教师、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不断地利用严苛的、单一的、求同的竞争去扼杀孩子学习兴趣,孩子的眼睛逐渐黯淡了。归根结底,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正是大人们对孩子的自私的爱。
  三、追寻人性,以美好的人性关照自我和社会
  “人之初,性本善”,文本中美好的人性,就像美丽的天使捧着灵光四溢的水晶球,将真、善、美之光撒播在课堂之间,在精神的神秘深处与学生相遇,召唤着学生去追寻人性的真谛,以美好的人性关照自我和社会!
  正如文中所谈到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一样,人也是社会中生长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个社会呢?我们又该如何与我们相爱的世间的人、物和环境相处呢?
  陆蠡先生相信我们会在《囚绿记》中找到答案。对一种物体,爱到极点,至为紧要的,就是平等与尊重。与人相处,应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和睦;与环境相处,应使天更蓝,水更绿,花更红,草更青,求和谐;与社会相处,应求和善,以感恩之心去感谢社会。这样,心态平衡,天地平衡,和谐之和风就会以“其声和以柔”的浓浓爱意洒满人间。
  四、自我赎罪,对于人性之弱表达我们的忏悔
  因为宗教的缺失,导致我们民族缺少了一种真正的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我们的语文教师具备双重人格,师德尊严必然要求教师舍弃本真,戴上面具,在课堂上道貌岸然,完美无瑕。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在双重人格的塑造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不敢把自己真正的灵魂亮出来给人看,他们在课堂对话中学会了虚伪,在作文中学会了说谎。我们要舍弃人性的阴暗和卑劣,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自我反省、自我否定、自我救赎,敢于求真、求善,并最终走上自新之路。
  作者已经伤害了常春藤,“草木有本心”,常春藤有生命,自由是不可侵犯的;常春藤有感情,尊严是不可肆意践踏的;常春藤是高贵的,追求的是富有诗意的自由的生活,它容不得半点污辱。文本要我们对人类的“偏执的爱”进行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的培养,在付出自己的爱之前,先想想对方是否需要这样的爱,想想我们爱的方式是否正确。
  海子曾经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的理想破灭了以后,他卧在冰冷的铁轨上,永远地离开我们。三毛的丈夫死了以后,她变得比较忧郁,用黄色的丝袜,吊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他们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像飘零的暗淡的落叶,找不到自己的归宿。这就需要我们应以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于人性之弱表达我们的忏悔。
  总之,语文教师、语文课堂应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时刻注意让孩子永葆人性初始纯真的底色,召唤学生去追寻人性的真谛,以美好的人性关照自我和社会!
  
  
  (季勇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226321)

浅析生命化课堂彰显“人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