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24

[ 高国法 文选 ]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之我见

◇ 高国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在思维上得以有效地开拓和创新,在情感上得以有效地引导和熏陶,在表达上得以有效地锻炼。因为在语文课堂上的拓展部分,不是简单地当堂练习,也不是盲目地跟随老师,它是对文本内容更深层次的阅读研究,更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升。以下是笔者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拓展方式的一些见解,旨在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课堂应遵守的原则
  课堂拓展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应该遵守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行恰当、有效的拓展,避免出现“为拓展而拓展”,失去拓展本身的意义。
  (一)拓展教学,应立足文本
  语文的文本是有各种语言符号组成的,旨在向读者表达其思想、寓意等,因此,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涵义,并通过研究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因为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不能对某些文本进行有效地理解,这就需要进行适度的课堂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1.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解决难点问题
  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方向,重在引导学习理解文本意义,感受写作环境,分析作者的情感,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因此老师要进行拓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如在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教学时,确定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对于济南冬天的那种情怀和感受,于是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程: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伦敦冬天的画面和济南冬天的画面,让学生们感受其中的不同点。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并同步讲解老舍先生在伦敦的留学生涯,那里的冬天始终是透着一丝丝的冷清,当老舍先生回国来到济南时,他被济南冬天的那种温暖所感动。通过这样的拓展让学生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济南的冬天。
  2.围绕文本的内容,选择好拓展的内容
  文本的内容就是作者表达的思想,因此在进行拓展时,应把握一定的尺度,选择的拓展内容应与文本内容紧密相联。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风筝》时,进行的拓展应当将风筝作为鲁迅先生思考的导索,而不应在风筝上进行过多的纠缠,应着重讲解鲁迅先生因天空中的几支风筝,而感到小时对于小兄弟的不准玩风筝的亏欠,更重要的是对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体制的批判。
  (二)立足学生,拓展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在进行语文拓展教学时,我们应当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教学。
  1.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拓展教学
  在语文的拓展教学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思考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使语文拓展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在语文教学时,不能完全根据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模式按部就班,应当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收到的效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进语文的拓展教学中来。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前提就是对知识的积累,因此在进行拓展教学时,我们应当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达到知识的积累。如笔者在教授《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春望》、《石壕吏》时,考虑到初中生对诗歌的鉴赏术语和手法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增设一些微型的讲座,譬如讲解“用典,以传情达意”及讲解典故的含义和表达的效果,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又可以积累知识。
  二、初中有效语文拓展的具体方法
  进行语文拓展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进行语文课堂的拓展教学?下面是笔者总结的几种方法,大致分为活动教学、结合多媒体以及教学生活化三大类型。
  (一)课堂拓展教学——活动教学
  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创造为目的,构建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观和教学形式。语文的活动教学是充分发挥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行以及身心体验和人格的塑造。
  1.阅读活动
  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活动是最为普遍的,因此,要使阅读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笔者在教学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关于阿尔封斯·都德的资料,为学习《最后一课》做好铺垫,然后在教学前给学生讲解当时的一些背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法语是最美丽、也是最严谨的语言。然后通过教授课文,让学生懂得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阅读起来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的效率。
  2.学生讲课活动
  笔者设计的学生讲课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来当老师,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在学生讲授课文活动时,可以进行分组竞赛,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在一个星期里进行准备并讲演,老师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进行辅导,四个小组在一个月里进行完毕,并在月底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以组为单位,对总分最高的进行奖励,对总分最低的进行处罚,处罚的内容以表演节目为主。
  3.表演活动
  在课堂进行表演活动,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语言文字。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让学生当演员,尤其是在课文中情节空白或浓缩的地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诃夫的《变色龙》等。
  4.辩论活动
  进行辩论活动,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才。笔者在教学冰心的《谈生命》第三课时,将全班同学分为主辩方和反辩方,要求他们进行关于生命的辩论。辩论开始后,双方代表开始发言,笔者在辩论过程中提出一些重点的问题,并安排情感朗读,气氛十分活跃。
  (二)课堂拓展教学——结合多媒体
  作为现代独有的教育方式——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开始广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通过其科学、先进、生动、直观的特点,使教学效果得到了质的飞跃。通过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信息的处理,进行形象化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从直观上进行理解课文内容。
   如笔者在教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就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三国离我们现在很久远,学生无法通过想象而明白其中的含义,因此笔者通过收集相关的影视资料和一些关于诸葛亮当时的背景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课前对《出师表》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通过影视资料进行读诵,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爱国情怀。而在这之后,笔者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后出师表》的资料,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课堂拓展教学——教学生活化
  语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作者表达情感、树立价值观、叙述人生的学科。语文知识无处不在,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结合家庭生活进行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课文进行实践,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比如,在教学高尔基的《童年》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来与高尔基童年生活进行比较,这样更能让学生明白高尔基在童年与苦难抗争的精神,有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通过自然资源进行实践
  自然资源包括了茫茫的草原、碧蓝的海洋、绿意葱葱的森林,还有各种名胜古迹、人工环境。比如,在教学关于乡间人情、自然风光的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课外学习。首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组,然后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乡间小道、村庄等地,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感,观察其中的植被、建筑等,并将这些作为素材,将所想到的、所看到的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走进自然、实地考察、感悟生活,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集体友谊,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3.通过人文性开展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民俗民风、民间文化,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去了解学习文化。比如,在教授《到民间采风去》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课题的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而且应该为学生组织相关的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采访的形式,了解人文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中国特有的节日,如中秋、端午等节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民风民俗探索活动。
  
  参考文献:
  [1]郑禄先.利用影视拓展中学语文课程资源[J].教学改革,2011,(8).
  [2]陈华琴.浅谈语文教学拓展的原则[J].语文教学之友,2011,(10).
  [3]沈锋.拓展语文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现代语文,2011,(9).
  
  
  (高国法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袍江中学 312000)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