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是选自《战国策·赵策》中的名篇,触龙精彩的说服过程让我们为之折服。细细寻味其说服的过程,我们得出他成功的法宝在于:把握对方心理,寻找共同的话题,拉近彼此的关系。而这也给我们语文教学中“说”的教学以启示,我们不应将“说”的教学局限在态度、言辞等,而应该启发学生在把握对方的心理上下功夫。
在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语文教学中“说”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将听说读写并列为语文教学的四项基本任务,然而由于以往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为考试服务,而听和说这两项在考试时受到限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它们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说”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说”的教学呢?“说”教学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古代成功的说辞中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说辞的记载,《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触龙在赵国面临覆灭的情景之下向当时掌权的赵太后进谏的精彩片段。
《触龙说赵太后》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他年纪轻,所以暂由赵太后掌权。当时秦国看到赵国政权交替,趁机占领了赵的三座城池,赵国向一向关系密切的齐国求援,齐国则按照惯例要求赵太后将其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出兵援助。本来这是正常的要求,但此时赵太后因为溺爱小儿子而不愿意将他送去齐国作人质。大臣们强谏无用,赵太后也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并发出“又复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警告。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说服赵太后,必须先缓和气氛,找到合适的话题,这样才有谈下去的可能性。而缓和气氛、寻找话题又必须深谙赵太后的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样才可能找到恰当的话题。触龙分析赵太后现在的处境:丈夫新亡,儿子年轻,自己刚刚掌权;秦国又趁国内不稳之时攻打,向齐国求助,齐国则要求其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在这种内外交困之时,大臣们一致要求将长安君送去作人质。触龙对赵太后的心理有了充分的了解:虽然贵为赵太后,丈夫新亡也需要有人来关心自己;作为女人,她很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大臣们则只从国家大局出发去劝说赵太后而引起了太后的反感,结果适得其反。在充分把握赵太后心理的前提下,触龙采取了相应的策略。
他首先从关心太后的身体和日常生活开始,使太后放松警惕,待观察其“色稍解”后,谈话的气氛也由此得到了缓和。之后他以替自己的小儿子舒淇“走后门”引入话题,使得太后以为这位老臣跟自己一样,两人成了志同道合的盟友,找到了两人的共同话题:爱自己的小儿子,一心为自己的儿子打算。这样为谈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自己的小儿子做好了铺垫,再用太后为燕后前途的长远打算之事,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抓住赵太后爱长安君的心理,提出自己认为赵太后更爱燕后的看法,认为她替燕后打算得长远而为长安君只做了暂时的打算,“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将何以自托于赵?”赵太后在世时可保长安君的位高权重,而百年之后如果长安君对赵国没有任何功劳的话,就没法在赵国立足。若要让长安君能够长久地立足于赵,则应“令有功于国”。赵太后痛快地答应了长安君为人质之事,触龙也就此改变了赵国的命运。
纵观触龙成功说服赵太后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触龙真正的法宝是他能够把握赵太后的心理,寻找共同的话题,拉近彼此的关系,即所谓的“攻心术”。触龙正是在了解了赵太后做法背后的爱子心理后,借为自己的小儿子求情的事情引入到两人共同的话题,由此才能够得以谈论如何才算真正的爱子。试想,如果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谈话双方没有共同的语言,赵太后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触龙的话,触龙又如何能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呢?纵使言辞再有技巧,又有何用呢?
我国古代很多大臣都非常注意进谏的方式,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操纵着生杀大权的最高统治者。如果进谏能使龙颜大悦,则可获得圣上的芳心而平步青云,反之,则有可能性命难保,所以他们向帝王提建议时是很讲究策略的。而在现代的社会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已成为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学会合作” 的倡导,而“学会合作”的根本便是学会与人打交道,语言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会“说”,通过“说”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说”润滑自己的人际关系,通过“说”使人了解自己,进而宣传自己。
在现代语文“说”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局限在改变学生说话的语气、态度和方式上,但这并没有有效提高学生们“说”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说”的关键,像触龙那样把握住“说”的制胜法宝:把握对方心理,寻找共同话题,拉近彼此关系,即“攻心术”。把握这点,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以达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引导学生:
首先,提醒学生善于观察,不放过对方任何的细微举动,因为很多时候人会刻意地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而那些细微的举动则是最真实的心理反映;其次,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对方一举一动的真正意图,每个人的处境不同,意图也就会有所不同,要能从个人的具体情境出发去分析,而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学常识,丰富的生活积累;再次,进行思维的训练,因为“说”的根本在于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反映,思维清晰语言自然就表述清楚,思维凌乱则很难有流畅的语言表述;最后,进行说话技巧和方式的训练。
在“说”的教学中,关键不在于“说”的本身而在于“说”之前应准确地分析对方的心理,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之后,再去思考说话的语气、方式、态度。从文章的角度看,说话的语气、方式和态度是“形式”,而准确地分析对方心理才是“内容”,没有内容的形式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对方心理的把握,连对方的目的都没有确定的话,即便有再谦恭的语气、再完美的方式和态度,大概对方也很难被说服。
触龙能轻松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是通过绝妙的心理解读,运用“攻心术”的原因。这给我们语文教学中“说”的教学以启示:学生“说”的能力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学生把握对方心理的能力强弱。“说”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言辞、技巧、态度、方法等方面,而应该扩展向更深更广的思维方面。
参考文献:
[1]从《触龙说赵太后》看说话艺术[OL].http://baike.baidu.com/view/641803.htm
[2]陈平.浅谈《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说服技巧[J].现代农村科技,2009,(23).
(康敏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 71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