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86

[ 周超 文选 ]   

例析中考古诗阅读鉴赏复习策略

◇ 周超

  古诗阅读鉴赏既是中考命题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困惑。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鉴赏能力,都在古诗鉴赏中有所体现。中考《考试说明》对鉴赏古诗的考察要求是: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欣赏词语、句子及表达技巧。中考命题素材一般是短小精悍、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选材范围大都集中在唐诗、宋词、元曲。中考古诗鉴赏常见的题型有: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表达技巧,品析炼字等,而此类题目的得分率往往不高。因此,在中考复习中,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和效率,笔者从教师有效指导的角度提出以下的复习策略:
  一、学会“三看”,读懂诗词
  (一)看题目
  1.看懂题目
  很多诗词的题目,往往会为我们提供诸多信息,如思乡、送别、边塞、咏物、怀人类,题目中可以透露出不少诗词内容的信息,譬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如: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一个“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此外,这个标题中还交代了时间:初夏午后;事件:午睡时被漾起的笑声吵醒。又如:《观书有感》,从诗的字面看,言因有活水源源注入,池塘才清澈无比,天光云影倒映其间。再看诗题,才知作者是讲读书的道理,只有源源不断地吸取新鲜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这两首诗就有力说明了诗题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笔者以这些例子对学生反复分析说明诗题的重要性,在读古诗时要科学分析诗题的含义,诗题分析清楚了,对诗就有了基本的理解。忽视诗题,就容易对诗作进行片面的理解。
  2.看清题干
  从题干的表述中,也可以猜测出诗词的大致意思。如2011浙江杭州卷(23)题选的是唐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没有任何注释,诗的第一题是这样问的:“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此题干的表达中,我们就知道“依依惜别”是理解本诗内容的切入点。
  (二)看作者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道路和思想状态;所谓“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观照作品,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诗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例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胸怀大志,仙气逼人,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杜甫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诗作的主要内容;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他苦苦地寻求着人生的答案,探索着生命的要义,因此他的词大多旷达豪迈;李清照一生坎坷,靖康之变,中原沦丧,国破家亡,她的词也转为沉郁凄怆,悲凉哀怨。
  (三)看注释
  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两个小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诗词鉴赏题中的这些注释,往往是打开诗词内容的钥匙。
  例如:2011江苏扬州中考题: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从注释中,我们就知道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的志向。又如:读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其中“厌”不能按照常规意思理解,这首诗每次出现,诗后都会有一个小注,厌:同“餍”,饱,这里是饱经、习惯于之意,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小注,理解就很费力了。
  二、分清技法,体会妙用
  古诗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各种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展示诗人的想象,表达含蓄而丰富的内心情感。辨析古诗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四方面进行。
  (一)渲染、烘托和衬托
  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突出。主要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所谓烘托,就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正面衬托诗人的飘零之哀;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这类写法在古诗中较为常见,笔者在教授时对其着重说明,引导学生注意此类诗的写法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明白真意,以免迷惑不解。
  (二)运用典故
  古诗往往借助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言简意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西晋向秀的《思旧赋》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用晋朝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仿佛有隔世之感。在教授这类诗词的时候,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作品的寓意,对其中典故的解释十分重要。
  (三)对比手法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进入更深的层次。
  
  
  (周超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 214400)

例析中考古诗阅读鉴赏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