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水准的阅读能力是世纪之需
阅读能力,就是理解、吸收读物信息的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把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种能力——发出信息和吸收信息的能力,而阅读能力就是吸收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有人作过研究,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在19世纪是50年增加一倍,在20世纪中期是lO年增加一倍,到了现在21世纪则是2—3年增加一倍。可以这么说,在未来的发展中,谁能够拥有更多能尽快吸收和掌握科学文化信息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2l世纪初期,世界上许多国家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我国也及时提出了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科技信息的载体大部分是文字,对文字的阅读、理解水平决定了信息的吸收和掌握水平。因而,应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放到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也就是说,青少年拥有高水准的阅读能力是世纪之需。
二、低层次的阅读水平是潜伏之患
与社会高速发展要求培养高水准阅读能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低层次的阅读状况。这一点,无论是从高考考场反馈回来的信息,还是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上都可以证明。历届高考语文成绩抽样分析表明,阅读部分(特别是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很低,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最感头痛的也是阅读。学生步入社会的表现也使人尴尬:读完一篇文章归纳不出要点,筛选不出信息,遇上复杂一些的长句,连基本的意思都弄不懂。在语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阅读教学真可谓耗时多、收效微。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十几年的语文教育,学了那么多课文,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从表达方式到写作技巧记了几大本,最终却很少有人能够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悲哀!吕叔湘先生曾尖锐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这里的“效果”、“水平”笔者认为主要指阅读能力。目前的阅读状况,可以用“少、慢、差、费”几个字概括。“少”,表现在:一是课外阅读的量严重不足,二是读物的种类单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沉溺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疲于应付,哪还有精力进行课外阅读?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仅有的两本读物也无非是些升学指导或课外习题之类,再加上部分教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偏见,使学生很少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慢”,指阅读速度慢。受传统的求精不求快、篇篇文章都条分缕析、细嚼慢咽的阅读训练影响,大多数学生缺乏迅速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拿到读物,不能很快筛选信息、把握重点。“差”,指捕捉重要信息的准确性差。受多讲滥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缺乏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一旦离开老师的“指导”和参考书的“提示”,就没法辨别、筛选读物中重要的信息,得出准确的理解。“费”,即费时低效。阅读教学中给学生过多地授之以“鱼”而忽略了授之以“渔”。近年来,很多教师又总喜欢步高考的后尘——高考试卷中出现了某一类题型,就急忙组织学生去训练,从而急功近利,忽视阅读面的扩展和全方位的训练,实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显然,这样的阅读状况是很难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的。处在21世纪之初,我们没有理由忽视2l世纪的挑战,现在的中学生——2l世纪的建设者,如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的状况,我们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三、观念守旧,思维定式是低谷徘徊的症结所在
这里讲的观念包括教和学两方面。从“教”的方面讲,既有教材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传统的阅读教材,过多地引导学生在文章作法、表达方式、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忽略了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训练,注意了信息的载体,却忽略了信息自身。究其原因,是教材内容结构庞杂,将阅读和写作等混为编排。这种编排虽然便于阅读与表达的结合,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即阅读为了照顾到写而过多地注意文体特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丧失了阅读自身。从教师的因素看,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施行者,教材的观念自然影响到教师的观念,使其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执行了教材的思路——重视技巧的认识,忽略信息的捕捉。另一方面,教师局限于教材,篇篇文章都条分缕析,既缺乏对学生独立阅读的训练,也很少涉猎课外,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却没有理解“例子”的含义,对学生的训练,除了“例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应当承认,教材上所选的文章确实文质兼美,且大都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但缺乏时代信息,特别是科技信息。因此,阅读教学仅停留在教材上是永远不够的。从学的角度讲,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只要把课文一篇不漏地学完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教师是否指导他们进行了课外阅读,则从不关心。在这样的教材、这样的思维下,学生没有得到辨别、筛选信息的大量训练,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缺乏阅读实践的反复“磨砺”,其阅读水准长期低谷徘徊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转变观念,扩展课外是提高能力的希望之光
人的技能是在多次实践中反复培养出来的,同样,阅读能力也只能在阅读实践中去培养。叶老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写道:“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在阅读这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中,这种“领受”与“接触”决不是“授”“受”之间可以交割完事的,而主要靠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体验和领悟。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靠尽可能多的扩大课外阅读量,而不能指望单是埋头做阅读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课外阅读是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希望之光,这是因为:1.课外阅读无过多功利目的,阅读心理比较轻松,这对于因升学压力而重荷在身的中学生来说,无异于是心理调节的良药。学生在无意中会有收获,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提高技能。2.课外读物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学生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发现学生的热情很高,兴趣很广。这种热情辐射到课内阅读上来,就能促进课堂教学。3.课外阅读既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对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基础理论,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广泛的验证,而在课外阅读中扩大的知识面,又可弥补课内知识的不足。其实在现实中不难发现,一个班上语文成绩好、阅读能力较高的同学,其阅读面往往是较广泛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充分认识课外阅读对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大力提倡并切实抓好课外阅读,做好引导工作,使之走上健康、高效的轨道。我们应毫不犹豫地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有意识地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他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摄取信息能力的人,以适应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沈小伍 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 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