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295

[ 张玉国 文选 ]   

语文课堂的讲点意识

◇ 张玉国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困扰语文教育界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人们在语文教学方式上做了很多的探索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语文教学内容才是现代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树立语文课堂的“讲点意识”,即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的优化整合。
  所谓“讲点意识”,就是在语文课堂上要有选择、优化组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意识。历来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意怎么教,忽视教什么的问题。很多教学研究课或者公开课上,教者和观摩者关注的往往是形式有什么突破,教法上有什么创新,却很少就教学内容上进行斟酌,似乎内容是早已经安排好了的。
  确然,教学什么内容,这在其他学科似乎不是问题。但语文学科本身的模糊性、非逻辑性、不确定性却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同一篇课文该讲什么内容,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学阶段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同为《背影》,不同阶段、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能相去甚远:有的可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侧重从情感的角度解读父子情深,有的可能侧重文章的立意构思品读文章独特而朴实自然的语言,有的可能侧重对文章的审美解读与文化解读。
  早在1989年,孙国成同志就意识到:“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我们必须纠正理论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失误,认真研究改革对象,以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的教学内容理论推动语文教学的科学化。”[1]李海林教授在1991年也曾撰文强调:“过去的语文教改主要在语文教法上,照我看来,今后语文教改的出路应在语文教学内容方面。”[2]
  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对语文教师是一个挑战,也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不同的语文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确立讲点意识呢?
  一、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编写往往以文体作为单元,以具体一篇篇课文的形式体现。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文体归属,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它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鲜明地表现在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技巧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由文体决定的这些特征对于理解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文体意识”,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往往采用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解题——时代背景——作者——正音辩字——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这种“老八段”教学在抹杀课文文体特点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对课文的理解表面化、庸俗化、概念化,扼杀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有位教师执教《孔乙己》一文,就紧紧抓住“笑”这一“文眼”为切入点,设计一系列教学环节:
  (一)《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整体感知
  (二)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分析小说人物身份性格
  (三)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分析小说冷漠的社会环境
  (四)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探讨小说主题
  (五)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激起学生的人文关怀
  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笑”设计的,重点探讨小说的人物、环境和主题,抓住了小说的构成要素,整个课堂结构紧凑有序,重点突出,避免了常规课堂千篇一律的分段、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枯燥的文章学分析的教学方法,这种尝试无疑是应该提倡的。
  二、根据文本个性特点决定教学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经典文本,教师在执教的时候,应多思考:这篇课文选入教材的原因是什么?它的经典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它的价值和个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只有充分抓住每篇文章的独特个性,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才能彰显文本的魅力所在。
  比如,同为古人登高抒怀之作的古代散文《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滕王阁序》主要是通过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来抒发个人的人生感慨;《岳阳楼记》则是通过文人骚客登楼览物的不同心情来抒发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两者在教学时就应各有侧重:《滕王阁序》侧重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长江秋景,后者则不应把教学重心放在景物描写上,应结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解读出范仲淹高远的人生境界和高尚的人格。
  同为小说的《项链》与《孔乙己》在教学内容上也应有所不同。《项链》作为情节小说,围绕“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等系列情节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人物往往只是符号,因此教学的主要内容应侧重于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可以设置“如果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她会有怎样的人生结局?”或“设想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会有怎样的心理表现?”这样类似的情节教学讨论环节;而作为人物小说的《孔乙己》,应侧重分析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如果小说教学也设计“孔乙已告状”的情节讨论话题,似乎就有点偏离文本,不伦不类了。
  三、根据教师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和专业特长,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教师的创造性。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语文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人格魅力,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语文教师在使用语文教材时,也往往会对语文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也会在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不同的教学内容。
  比如,同题课文《爱莲说》:徐州教师和台湾教师就出现了同课异构。[3]作为大陆传统的语文教师,徐州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关注更多的是字词、表达方式、主题等传统课堂元素,而台湾的语文教师则立足课文文本,引导学习者辨识文体、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我,蕴涵着丰厚的文化意蕴。
  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新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从原来关注的“教什么”更多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什么”,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来。这样,语文课堂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石罄老师在《出师表》教学结束后做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4]:要求同学们以课文为引子,在史料中感知,在小说中寻找,在轶闻中丰富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写一篇研究文章,话题就是“评说诸葛亮”。一周后在课堂分组讨论,集中意见,确立大家最想探讨的敏感话题。最后由学生决定课堂讨论的话题:“真假诸葛亮”,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首席对话者。南京市第五中学的赵志昇老师在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提出很多的问题,教师在课堂对问题进行归纳整合,重点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
  这种教学已经是一种趋势,语文教师在课堂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反对以前那种语文教师占据绝对话语权,大包大揽,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师传生受”式教学,也不提倡教师无所作为的“课堂迷失”。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做好引导、示范、答疑等 “首席对话者”的角色,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不至于走向另一个极端。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无数个“珍珠”串连而成的,这一个个“珍珠”就是若干个“讲点”,也即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语文课堂要想彻底改变以往的高耗低效,就必须树立讲点意识。围绕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注释:
  [1]孙国成.提高理论研究的思维水平[J].中学语文教学,1989,(8):65.
  [2]李海林.“三结合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论坛,1991,(5): 231.
  [3]魏本亚,辛宁宁.爱莲说:徐州教师和台湾教师的同课异构[J].语文建设,2010,(2): 25-27.
  [4]石罄.评说诸葛亮[J].语文建设,2002,(4): 33-34.
  
  (张玉国 四川宜宾 宜宾学院 644000)
  

语文课堂的讲点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