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20

[ 马涛 文选 ]   

也谈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 马涛

  语文课改热闹了好多年,说到底就是为了追求好的课堂效果。在此,笔者暂时不提“高效课堂”,而提“有效课堂”,虽说要求低了点儿,但确实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呼吁课堂“有效”恰恰反映了我们的很多课堂的“无效”,或是“效果甚微”!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劳动方式”,这是我们应该有的责任,更是我们伟大的职业使命。
  笔者多次抽机会和许多不同学校的学生闲聊,发现即使在重点中学,在语文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打游戏的学生也不再是个例,现状令人堪忧。其实,在很多时候,语文老师讲得激情飞扬,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老师满腔热情,学生却没精打采;老师在课下疲惫,上课时精神,学生则在课下活跃,上课时萎靡。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再找学生聊一聊,就会发现我们的劳动收效甚微,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真可谓“事倍功半”,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自身的问题,不得不变通教学方式。
  就笔者本身而言,在以前的教学中可能存在着诸多问题:照本宣科,拓展有限;机械死板,不够灵活;浮光掠影,主次不分。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有所欠缺,方法不够灵活。
  当然,提高有效课堂的途径很多,譬如认真备课、深入了解学生、精讲多练、目标明确、主次分明、加强课堂管理等。在此,笔者仅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一方面,谈谈课堂的有效性。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涉及面广,包容量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所以,课堂的有效性就显得异常重要。笔者从教十余年,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要上好语文课,让所有学生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有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关键。在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一、老师只有“爱其生”,学生方能“信其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喜欢你,自然愿意上你的课。你有缺点,他们能理解;你有失误,他们能包容。实践也证明,许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并非都靠高超绝伦的教学水平赢得学生的欢心,而是靠自己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博大的爱心。真正的语文老师不是靠维系师道尊严做老师,而应当设法让学生产生对自己道德上的折服、情感上的依恋和人格上的崇拜。要达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近几年,笔者注意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课堂上尽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自觉地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学生就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就会自主学习,并兴趣盎然。二是更多地在课外做工作。教师应抱着宽容、理解和帮助的态度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学生思想上的苦闷,纠正学生思想上的偏差,审时度势,或鼓励,或安慰,或指明努力方向。对于性格内向、精神压力大的学生,教师不妨主动一些,有意地开启他们的心扉,缩小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一旦成功,这些学生对教师会格外信任、尊重,学习兴趣就会骤然大增。另外,适度地和学生一起闲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甚至开开玩笑,参加一些学生活动,都是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一位学生曾在给笔者的信中写道:“两年一个代沟,咱们中间已有五条沟,但咱们一年时间就搭起了十座桥……我最怕像玉皇大帝一样高高在上的老师,既然高不可攀,只好退避三舍了。”可见,如若没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纵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凡,学生也难以对他的课产生兴趣。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力发掘学科优势,点燃学生对母语的情感火花,自然会使学生乐意学、主动学。具体说来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做。第一,用生动的语言去熏陶学生。文学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语言生动既是语文的特点,又是对语文的要求。语文教师当终生锤炼语言,用语言把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旦学生对语言的美有了感受,学习语文的热情也会倍增。第二,用优美的意境去感染学生。诗词和散文教学中,“造境”是必需的基本功,学生一旦进入了文学作品描绘的意境,就会流连忘返,会自觉地品读、体味、积累。第三,用饱满的激情去打动学生。有不少语文教师缺乏个性,特别是缺乏激情,讲课如唱催眠曲,学生哪来兴趣?一位学生曾在作文中写道;“当你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你的投入。你的激情令人振奋,我感动于其中,不由得被你带入了一幅幅画卷中,我从此也懂得了应怎样用感情去读每一个形象。我喜欢上了语文课。”老师的激情能带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是促使他们兴趣降生的法宝。第四,用深刻的哲理启迪学生。语文课的主题内容是文学,名文佳作中渗透着人文精神,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人生,“品诗、品文、品有字之文章,悟情悟理悟无字之人生”。读屈骚,悟其“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读陶潜、李白诗,悟其不向权贵折腰,傲岸王侯的刚直人格;读东坡诗文,悟其旷达的智慧人生……当学生从语文中得到对人生有价值的启迪时,便会自觉地去读、去悟。第五,用崇高的人格塑造学生。语文课本中有一大批爱国志士的形象,他们或埋头苦干,或拼命硬干,或为民请命,或舍身求法;有一批优秀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勤劳善良,或自尊刚烈,或坚持正义勇于斗争;有一批书生形象……这众多形象体现着丰富的人性、正义感。语文教师可以设法用这些形象所具有的崇高人格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达到“教学生三年,育他们三十年,为国家民族三百年”的目标。总之,只要我们切实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就不怕激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不断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以强化学生兴趣
  中学生处于较活跃的年龄段,对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深恶痛绝。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需以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为教师变化教法提供了条件。只要老师愿意转变观念,讲课不求面面俱到,只要抓住每课的精要,向深度探求,就能做到形式多样。记得笔者曾经把《记念刘和珍君》上成了朗读领悟课,把《拿来主义》上成了答疑课,把《群英会蒋干中计》上成了对对联课,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上成了说书课,把《阿房宫赋》上成了自主探究课,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上成了导写课,把《念奴娇·赤壁怀古》上成了人生感悟课,把《祭妹文》上成了诵读感染课……这些课都激活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文言文教学,尽量少用串讲式,多用评点式、改写式、诵读品味式。练习课更应异彩纷呈,生动活泼的练习犹如一支支兴奋剂,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奋点,而且可使之长盛不衰。还记得“说文解字”练习课上,汉字的意蕴让学生惊讶;采用现场打分式的仿例造句练习课上,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对“韩寒现象”的讨论又使他们欲罢不能。实践证明,课堂组织形式中,茶馆式、讨论式、精读式、陶冶式、畅想式、质疑问难式、析题式等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机会,从而能激活他们的兴趣,也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引来兴趣之源的活水
  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产生了病态的学习观念——学语文就是学课本,学好了语文课本就是学好了语文。因而,他们懒于课外阅读,求知欲被扼杀,自学语文的意识几乎完全泯灭,兴味索然。针对“此症”下的“药”只能是:把教材讲得精要些,使它回归“例子”的地位,让学生读活书以引进语文学习的活水。具体说来,笔者从三个方面做了尝试,一是收看四个电视栏目,它们是“东方时空”、“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焦点访谈”。学生普遍有感触的节目可用一定课时组织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辩论以激活兴趣。通过电视节目这个窗口,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开放的社会,相当程度地解决了作文无米为炊的问题。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名著。名著是特定社会生活的缩影,是优秀文化的结晶。阅读名著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推荐阅读《家》、《雷雨》、《简·爱》、《老人与海》、《文化苦旅》等名著,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在讲课时可以穿插有关的精彩片段,可以请读过的同学复述部分内容。学生一旦尝到了阅读名著的甜头,就会主动去阅读,终生受益。此外,推荐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同样是激活阅读兴趣的好方法。第三,开设古诗词朗读赏析课。诗词的朗读、鉴赏水平体现着人的文化素养,每两周上一节诗词朗读赏析课对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诗词的兴趣有很大作用。课上可以欣赏名家朗读,也可以让学生登台朗诵,还可以由老师传授朗诵方法。总之,广泛的阅读和积累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教师设法“开源”,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方面引导学生学语文,上进的孩子们自然会兴味十足。
  五、引进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成功感中增强兴趣
  激励是以社会需要和人的内在期望、动力的结合为特征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导向。激励可用两种方式:一是目标激励。综合分析学生的实力,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制定较切实的目标,当学生通过努力实现了这个目标时,便是一次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愉悦心情可以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倍增。记得去年秋,一位高三的学生找笔者批改作文。看完后笔者说:“以你的文笔高考能考120分以上”,然后就高三复习的方法做了点拨。此后她学习特别用心,期末成绩揭晓,她的成绩竟高达124分,第二学期优异的成绩一直居高不下。老师作为育人者,对所谓的“差生”必须转换视角,变挑剔为欣赏,给他们合适的目标,我们一定会受到丰赡的精神回报。二是成功激励。成功感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尤其是不很成熟的中学生,他们比较容易感情用事的成分较大,及时地肯定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对激活兴趣特别重要。比如作文讲评课,笔者的原则是多讲评优秀作文,对不成功的文章则私下交谈,绝不在课上做反面讲评。每次讲评作文都宣布2—3篇特优作文,让这几个学生读作文、谈构思,利用他们想保持优势的心理让其争做作文先锋,同时也诱使其他同学涌动“赶超”心潮;讲评5—7篇优良作文,既让这些同学收获成功,又能明了努力的方向;点名读一批作文中优美的段落或句子,让这些同学发现自己作文的闪亮点。这样,学生不再把作文看做负担,而是从写作中感受成功。学生自主作文方兴未艾,不少人为了写出好文章积极主动去阅读书报,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实践证明,老师的激励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产生怀疑,从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挖掘自己巨大的潜能。
  语文学科有易激活兴趣的优势,它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比其他学科更突出,能否激活学生兴趣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效果。而激活兴趣是一门艺术,惟有艺术才具有魅力,才能使学生着迷地进入角色。希望天下的语文老师都来关注这门艺术,发展这门艺术。
  
  (马涛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 710077)
  

也谈语文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