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梦龙的笔下,杜十娘是一个值得同情的角色。她误落风尘,柔情万种,许多公子王孙为她“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但历尽风月的她却厌恶那红墙生涯,强烈追求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的幸福生活。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比较,她认为“李公子忠厚老诚,甚有心于她”,无奈李甲财尽,老鸨无义,自己又不知李甲对自己感情的真假。游走在爱情梦想与残酷现实之间,杜十娘何去何从?她用什么作为检测李甲真情的试金石?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背后,三试李甲又怎样一步步为她的爱情悲剧埋下了祸端?
在此,笔者主要通过三试李甲的动机与结果来解析杜十娘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杜十娘美丽聪明,游走于风月场所,赢得了权贵的欢心,同时,她工于心计,很早就为跳出青楼“蕴藏百宝”。在真情严重缺失的妓院,她追求的是平等、互爱的自由生活。当初出茅庐的书生李甲走进她命运的岔路口时,杜十娘渴慕已久的爱情梦想如同奔腾不止的地火终于找到了爆发的山口,迅速蔓延。同时,她清楚地明白:李甲出身官宦,本身就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而且又有妻室。李甲与自己的海盟山誓有几分真情?为了解答这一疑问,杜十娘自导了一戏来试李甲。
她先激怒老鸨,定下三百两赎身契约,催促李甲外出筹钱。在李甲走投无路,分毫未获时,她拿出一半赎金,鼓励李甲继续筹钱,以此来巩固她想像中平等、互爱的幸福生活。
杜十娘生活在一个金钱充斥的世界里,但她却想远离金钱。她逢场作戏,七年内积攒的奇珍异宝价值万金,却苛求与李甲的爱情毫无瑕疵。她赎身心切,却又怕李甲贪慕自己的钱财而爱自己。结果六日内,李甲由一个挥金如土的贵公子变成了一个四处告急的落难人,饱受老鸨讥讽之耻、亲友推脱之辱、朋友指责之难和爱情真假之疑。人情冷暖、世故变化让这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在穷途末路时充分认识到了金钱的重要。
在情与色的世界里,杜十娘笑看风月,却不甘永沦笑场;在物欲的欢歌里,杜十娘更想远离诱惑,追求真情。她不想用金钱作为爱情的砝码,却又切切实实地为李甲上了“金钱重要”的第一课。她从来都以一种傲然的姿态嘲讽自己所存在的世界,却在不经意间为自己描上了一抹拭不掉的悲凉。
杜十娘离开妓院后,与李甲买舟南下,一路仰仗十娘之资周济生活,饮酒行歌也适得其乐。船至瓜洲,偶遇盐商孙富,此人巧舌如簧,戴着封建道德的高帽为李甲剖析前程,扮着同道仁爱的嘴脸诋毁十娘“烟花之辈,少真多假”,动摇了李甲与十娘的爱情;继而又以资助的名义用千两银子相惑,诱使李甲出卖了十娘。十娘闻讯后,从容梳洗,替公子为银两计,借孙富之鄙再试李甲。
杜十娘生活在一个“前门送旧,后门迎新”的无情世界,但她却渴望自己身边有真情在,能享受寻常人家的爱情、亲情,而作为筹码的恰是她风尘数年所积的钱财。面对孙富区区千金之资,杜十娘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珍宝告诉李甲呢?杜十娘心中未必就没有盘算:维系情感的纽带是什么?容貌,恩德,还是真情?她用美丽的爱情梦想装扮美丽的人生,当她发现自己仍然被赤裸裸的金钱所系,从良为妇、纵游山水只是才出狼窝,又入虎穴之间的南柯一梦时,她用什么才能挽回李甲动摇的心呢?于是,杜十娘站在李甲的角度,真情相待,劝他“勿为贾坚子所欺”,从容梳妆,一派傲然为君、超然物外的姿态。
可是李甲虽为人善良,但生性懦弱又缺少主见,无法摆脱自己的家庭利益与个人前程,所以他选择了卖妻归家。一夜未眠也没有等到李甲的回心转意,她存意用最美的容貌、最傲然的姿态来嘲弄李甲的“中道见弃”、孙富的“奸淫谗说”。可是即便没有孙富,也可能会出现张富、李富……这种假他人金钱之手衡量自己爱情真实与否的绝对性要求,本身也是杜十娘为自己爱情悲剧准备的一条华丽的绳索!
最后,本文最华贵的道具——百宝箱,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这凝聚着杜十娘青春血泪的百宝箱,是李甲、孙富乃至鸨儿、李布政使等人眼中的无价之宝,也是杜十娘三试李甲的试金石。曾经她相信金钱可以买来真情,但在交织着金钱的利害关系的礼教社会,她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一个曾经真爱自己、海盟山誓的人,一个曾经感激自己、誓不相负的人,只为“一千两”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面有喜色,心无愧意。如何给这个利欲熏心的世界最后一记嘲讽?杜十娘选择了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在李甲、孙富及两岸众人面前,开始摆出百宝,以百金投江,众人惊诧;以千金投江,众人可惜;以无价之宝投江,李甲“不觉大悔,抱十娘痛哭”,“又羞又苦,且悔且泣”。至此,一身傲骨的十娘终于看清了负心薄义的爱情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只有用骂来表示愤慨,只有用死来抗争命运,只有用清江之水才能维持自己一生傲立于世的姿态。
“三魂渺渺归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杜十娘悲壮地逝去,如同风雨吹打的飘萍,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当人世间的一切痛苦都成为枷锁的时候,她选择了“举身赴清流”,凭自己一生傲然于世的姿态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同时,这种傲然于世的姿态也随着江水在诉说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千年悠悠不断……
参考文献:
[1]张选民.中国古代小说选读[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孙宏安.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S].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隋凌云 鲁东大学2009级教育硕士 威海市第二中学 264200;于洪飞 威海市第四中学教师 2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