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是施教的根本,作文指导更应基于学生的写作实际。空泛的理论指导只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随意的名家大作赏读也易使学生望尘莫及。只有从最真实的学生习作出发,依据训练目标,有侧重地进行反馈和讲评,从学生作文里来,到学生作文里去,循序渐进,才能稳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何上好作文讲评课,诸家高论可谓多矣,各路妙法可谓繁矣。可是,如果脱离学生的写作实践,诸般妙法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流之不远。作文练习与教材讲解的有机结合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更快地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写作情景。笔者仅从自己的一堂作文讲评课的教学设计说起,边记录,边思考,以期有益于今后的作文教学。
本次作文训练的设计源于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系列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去体悟“情”的可感与可惜,并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去表现、去刻画,于细微处见精神。
一、作文目的
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去表现“情”。
二、作文题目
此情氤氲在那一碗碗温热的汤药里,此情摇曳在那亭亭如盖枇杷的枝叶间,此情徘徊在那黄花纷落的长亭边。此情也迸发在那围墙高锁的窗台下,此情也生长在那历久弥香的时光里。世间唯有此情最真,此情就蕴藏在那一个个鲜活动人的细节里。请撷取生活中某个细节,将此情最动人处恰当地表现出来。请以“此情可惜”为主题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记叙文。
三、训练方法
当堂限时训练,落笔注明时间,统计全班同学用时情况,进而有针对性进行个别指导。
四、习作选评
(一)王开迪《心动》
“上面还有几朵倔强不肯化的雪花,我伸手去摸,刚一触指,那种冰凉从手指末梢顷刻间传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一种说不出的涩。”
赏析:这是作者写到母亲冒雪来校为自己送书、递书时的情形。描写的亮点是拟人修辞的运用,雪花倔强,其情为何?是母亲久久挂念的心吗?是天地凝结的感动吗?是对自己的某种昭示吗?倔强得合理,倔强得合情,倔强得感人。
点拨:巧用拟人。将人的特定性格移用到具体的事物上,故事物皆著人之色彩,物已通灵入心,读来如见。
(二)程俊平《酒浓·酒香》
“皱起一脸的褶,像爬了一脸的蚯蚓在不断地扭动着,眼睛眯成一条线,”以及“想到这儿,心里就像被人掐出了一滩血,还伴着浓浓的桂花香。”
赏析:这是作者描写爷爷肖像和自己内心感受的句子。此处需要斟酌的是比喻修辞的运用。将爷爷脸上的皱纹比作蚯蚓,形似却少神韵,将内心的纠结比作“掐出了一滩血”貌似可以形容程度之深,却失其美,再加上后面的“浓浓的桂花香”,落差太大,令人难解。
点拨:慎选喻体。喻体乃作者故意选取的意象,目的是为了是使读者更形象、更贴切地理解本体,从而达到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比喻修辞中喻体的选择必须慎重。
(三)王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当我触碰到她那双颤抖的双手,晶莹的雨珠从她布满皱纹的额头滴落在我的心上。我急忙抬起头,任泪珠在眼里打转,却看到母亲被岁月划伤的脸庞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像是冬天里傲立枝头的寒梅,香气沁人心脾,久久不易散去。”
赏析:选句还是写母亲,亮点是细致的动作描写。对母亲微笑的比喻很有特点,寒梅傲雪,清香雅淡,读来传神。若将对此句进行一点改动:“却看到母亲被岁月划伤的脸庞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像是冬天里傲立枝头的寒梅香,沁人心脾,久久不易散去。”顺带讲一下通感的用法,也未尝不可。
点拨:巧用通感。通感打通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如果用心经营,在细节描写中巧于运用会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
4.王迁《你知道吗,你是我的后盾》
“只见你像一个受到批评的小孩,慢慢地站起来,十分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饭桌,走到厨房门口,忽然转过身来,刚想说话,但看了看我,话又咽了回去。”
赏析:这是作者描写晚自习放学后妈妈照看自己吃饭的情形。选句的亮点是妈妈将言未言的心理描写。表面上是妈妈的动作描写,其实却是复杂的心理描写。她想说什么呢,为什么又不说了呢,虽然没说,可似乎又感觉什么都已经说了。此处真可谓无声胜有声!这样饱含情感的描写实在不可多得。
点拨:抓住心理。外在的语言和动作都来自于复杂多变的内心,通过前者才能将后者直观地表现出来,可是如何才能既有形而又传神呢,只能于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了。
(五)王更《爱如雨下》
“我连忙把门打开,看到他的脸上挂满了雨水,不时有几个调皮的小水珠从他的脸颊滑落,鼻头被冻得发红,呼吸也有些急促,手里拎着个塑料袋,袋子里不知放了些什么。”
赏析:父母出差在外,家里只剩不会做饭的自己。爷爷得知,连夜冒雨前来送饭,这里是作者开门所见的一段整体描写。选句的亮点是流畅而又朴素的观察。先从爷爷的脸开始写起,从上到下,观察得很仔细。在最求传神之前,这样的描写也是必需的。
点拨:善于观察。局部和整体各有其妙处,细写局部可以入微,描摹整体有时也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再将两者巧妙结合,那就会有更多的妙处了。
(六)孔杰《清晨母爱》
“我皱着眉,愤愤地伸出手,划拉了几下,将闹钟从床头的角落里拽到了眼前,眼睛微微地露了一条缝:‘五点四十,嗯,不晚,再赌一分钟。’”
赏析:这是作者描写上学不得不早起的情形。描写的亮点是一系列动词的运用,“皱”、“伸”、“划拉”、“拽”、“露”将早起之不情愿而又不得已描写得活灵活现。源于生活,写得实;善于观察,写得妙。
点拨:选好动词。动词是文章的骨节,是力量的凝结点,承重却又灵活无比,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具炼字出彩之功。
(七)卜梦迪《透明的温情》
“余光中似乎看到奶奶的眼神为之一颤,然后又习惯般地恢复正常。”
赏析:选句“颤”字用得好,孙女嫌弃奶奶琐碎的唠叨,疼爱孩子的奶奶一肚子的委屈瞬间消解,这个细节抓得好,让人不由想起鲁迅《祝福》里描写祥林嫂的话:“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眼睛、眼神、眼珠的描写颇耐人寻味。另外,“余光中”可改为“余光里”,以免引起歧义。
点拨:学会炼字。语言锤炼无止境,某字炼到一定功夫,将会使细节更加深刻,文章顿增色彩。此种功夫,非辄试即得。
(八)王晨《一碗疙瘩汤》
“从清淡的到咸的,从葱花的到排骨的,总是在我喝够了清淡的,就是咸的,喝够了葱花的就是排骨的……”
赏析:一碗疙瘩汤在反复地铺陈中呈现了细节之美,抒情的笔调给人以心灵的震颤。
点拨:注意句式的变换,或排比,或对比,整散结合,细心打造,变化中使文章摇曳多姿。
五、当堂训练
海顿这样说:“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这能让人联想到许许多多的事物,它们因其动人心魄的美而叫人无法割舍。以此事物为中心,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写文字,要求:尝试运用多种手法进行细节描写。
六、思考总结
以上撷取了学生习作中的部分语句,就句论句,进而点评扩展。学生在习作里已经具备了描写的意识,开始尝试于表现手法的运用。这里的运用多半始于当初的刻意,然后在实践中具体地去体会,最后由刻意到无意,做到不漏痕迹,浑然天成。
学生习作里,有眼前一亮处,也有饶舌费解处,不管怎样,只要善于发现,总能觅得意料之外的惊喜。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从学生作文里来,到学生作文里去。笔者将会在点滴的训练与讲评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体会,或许会有水滴石穿的作用吧。
(王冰雪 江苏省丰县中学 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