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义务教育的主要学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义不容辞的作用,它本身蕴含的情感理念和情感因素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优秀素质至关重要,良好的情感修养就是优秀素质之一。名师出高徒,语文教师只有具有优秀的情感素质,才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优秀情感的人,在敢于担当培养下一代人任务的面前,教师就必须造就好自己,教师本身就必是值得推崇的情感模范。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以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郁气氛的情境中,进而受到感染。
二、用不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节点
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只有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学生做到刻骨铭心。
(一)用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和意境。
如《笋芽儿》是童话故事,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情。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文章的情脉而发:有的音量适度,快慢适中,如滔滔激流,震撼心弦;有的如春雨霏霏,滋润心田。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二)用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用于教学。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动。如在教《丰碑》时,全文的情感基调是哀愁与深沉的,此时放低缓的音乐辅助学习,不但可以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对课堂气氛起到渲染作用。把艺术引进课堂,就是让学生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课文描写的形象,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
(三)用体态语言显示学生情感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以产生共鸣。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
三、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学生通过作文激发情感
作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一般说来,这样的作文,学生既写得真实贴切,又写得生动感人。从指导过的“表现自我”的学生作文看,学生表现自我的内容大多是写自己过去熟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烙印在他们的情感深处。比如,写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时,或写因为父母不和、家庭的阴影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创伤及其对自己人生看法的影响,或写父母早逝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生遭遇和对已逝亲情的眷恋,或写自己对身处其境的日常生活的观察,或写自己经历的某一社会生活场景的片断,或写自己对大自然动植物的观察和赞美。在这些作文中,“表现自我”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包含着生动的叙事、描写和评析。
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六年级十二册教材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夕给母校写建议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的食堂、学生寝室、操场、图书室、微机室等场所去观察寻找问题,然后再回到教室动手写,如此,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非常浓,觉得有话可写,学生在文章中提了很好的合理化的建议。这样,不仅让学生由怕写作到乐写作,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留心生活写周记。虽然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淡忘。要求学生写周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受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就成了一个素材库,到写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另外,农村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教师可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引进生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玉龙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岳城镇界段营学校 05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