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39940

[ 李明 文选 ]   

优化作业让语文学习别开洞天

◇ 李明

  传统语文作业的特点是: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知识的运用;重视僵化的、硬性的知识记忆,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重视课内练习,忽视课外探究。这使得学生的作业枯燥、机械、重复,很多学生因而对语文作业产生“倦怠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语文素养。语文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语文作业改革、优化作业设计,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打开一个别样的洞天呢?
  
  一 协调各种感官,为学生开辟一个百草园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调动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1.少“练手劲”,多“动脑筋”
  所谓“练手劲”,是指教师布置的作业以记忆性为主,如简单而机械地重复抄写生字新词,抄写精彩语段若干遍等。要知道,小学生年纪小,骨骼稚嫩,身体处于迅速发育阶段,长时间“练手劲”,势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必然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鲁迅先生曾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教师向学生布置一大堆死作业,难道不是在浪费孩子的生命么?所以,教师要从爱护学生的观念出发,更新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手段,少布置“练手劲”的“死”作业,多创设一些“动脑筋”的“活”作业。我们可以依据课文体裁的不同特点和训练侧重点,指导学生做一些思维力度较大,“课内尚未开发”的“掘脑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把语文家庭作业纳入“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有效拓展”的轨道。例如在学完《古诗二首》——《春日》《咏柳》后,我让学生回去写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过一把诗人瘾;在学完《新型玻璃》后布置学生去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等。教师抛出的是探究的源,学生得到的是起于源头而流向不同的水,从而赋予了作业内容的创新性。诸如此类,作业难度相对增大,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各种感官“齐上阵”,学生手脚放开了,情绪愉悦了,视野开阔了,智能也得到发展了。
  
  2.少“悄然无声”,多“声情并茂”
  通常说来,小学生对老师下达的作业“命令”视为“圣旨”,一般都能按要求“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少则个把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差生”耗时更多,除了笔头发出的“沙沙”声之外,听不到孩子的欢声笑语。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孩子,很不情愿像小和尚打坐一样长时间呆坐着“练屁股功”,尤其是男孩子。这样的成人化的“伏案疾书”,显得严谨,沉闷有余而轻松,活泼不足。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如此单一陈旧,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孤僻、狭隘、呆板,多“知”而不多才,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这种“冷板凳”式的“舞文弄墨”之类的作业,配额要尽量降低一点,宜少不宜多。像“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不妨多欢迎它们加入到家庭作业的行列中去。小学生一旦成了语文趣味作业的主人,对陶冶情操、发展良好个性、从作业中求知求乐受教育,将大受裨益。例如结合课文内容,在家里“唱赞歌”、“对对子”、“编故事”、“写儿歌”、“猜谜语”、“绘图画”、“成语接龙”、“当改错大王”……都是情趣盎然,这种“人情人味”、“有声有色”的动态式家庭作业的布置,要根据学生“双基”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切忌游离于课堂教学,造成“花架子”。
  趣味性的作业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很有成效。有了兴趣,学习才能人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二 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为学生打开一片多彩的天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重复的思维活动不仅让人烦躁、讨厌,还容易遗忘;多姿多彩的思想实践令人兴奋并且留下的印象较深刻。作业设计就应遵循这一规律。我们不能用繁琐的分析或无休止的单纯操练来取代语文实践,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形式。语文作业应该是一项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业设计不必拘泥于书面形式,应该紧扣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加强语文作业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实现作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鲜活的语文材料。
  
  1.作业自助餐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智力不平等性”几乎是绝对的,在同一个班级,由于理解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作业要求自然不能搞“统一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不仅是实际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作业内容的设计就要以自主为原则,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层次、多梯度的选择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
  
  2.独立设计
  作业可以教师设计,也可以学生自己设计。我们班有一项作业叫“我的天地”,这块“天地”就是学生自由设计作业的地方。学生们的才华在这里体现,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点燃,学生的异想天开往往会让你吃惊,令人叫绝。例如,上完课文《云雀的心愿》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份作业,那就是请各位同学根据今天的学习所得,为自己设计作业。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大家精心设计和完成的作业。有的同学回家抄写了词语和部分段落,这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作业很特别、很有新意,他们中有人在花草市场买了一盆盆景,有人在家门前种了一棵小树苗,有人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同学们都愿意以自己的小小力量,为地球妈妈做出一点贡献。我想,这次作业的目的也就在于此了:适当地放开手,让大家善用身边的资源做出有效的作业来。这一过程,遵循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激活了大家的潜能,也激发了大家的创造力,让作业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总之,作业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 走进生活,为学生开一扇体验的窗
  
  1.观察性作业:丰富生活积累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要求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观察熟悉的植物的生长过程,家用电器的式样及功能,家长干家务的情景,还可以让学生去商店、集市、车站、老年协会等场所作专题观察。通过以上途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
  2.操作性作业:发展学生思维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实践,在与生活实际的对接中开发智慧、提升认识、增长能力。不是说“实践出真知吗”?在操作过程中的“温故”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真知。语文教学中的有些课文内容是很抽象的,单凭说教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
  学完了《詹天佑》这课,里面的“中间凿井法”、“人”字形线路,单凭插图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还是含糊不清的。课后我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或者自己用泥巴堆成小山,然后亲自操作一番。这样不仅了解了生活,而且对作业原有的“温故”作用也起到了升温的效果。
  3.调查性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调查作业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搜集材料,了解情况的作业方式。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我布置这样的作业:调查你周围的环境变化情况,可以问你的爸爸、妈妈,也可以亲自去看一看。学生调查后,深有感触:“以前,我家后面小河里的水可清了,现在的水都发臭了”;“爸爸说他小的时候,村子里经常可以看到猫头鹰、黄鹂、喜鹊等许多鸟,现在都没有了”……在调查实践中,学生亲身体会到环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自愿投身到环保中来,自然比老师干巴巴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建造高效课堂就一定要优化学生的作业,切实做到“减负提优”,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作业中来,让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作业让语文学习别开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