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见在他心中读书比吃饭、睡觉都重要。高尔基有一句话:“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至关重要时期,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现在的中学生有了优裕的读书条件却不去利用,对电影、电视、网络的迷恋成了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怎样把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树立“纯阅读”的观念,让学生想读
不带任何任务的“纯阅读”在中学阶段是十分必要的,带着做题的任务去读书是给学生提前绑上“枷锁”,让学生心生厌倦。张维屏曾说过:“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通达事理是读书宗旨。放下考试的任务,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自由阅读,让其沐浴于知识的阳光下,如此一来,联想和想象能力也自然能够得以提升。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人变得更好”才是阅读的终极目的。
根据这样的终极目的,初中生的阅读应该确立人文性的特质。多年以来,语文学科一直偏重语文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而人文性的特征基本上被抹杀了。在功利性“应试教育”影响下,过分强调学生的分数,以课本为本,甚至于一部分教师和大部分家长禁止学生的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单一的教材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止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使优等生沦为考试的机器,从而违背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学会阅读,才能使学生由无知而变得睿智,由浅薄而变得厚重,由幼稚走向成熟。
树立“纯阅读”观念,摆正阅读目的,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让每个学生变得更真、更善、更美!
二、选择阅读的方向,让学生会读
选择阅读的方向就是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书籍浩如烟海,而初中生每天还有繁重的功课,阅读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选择阅读的方向十分必要。俄国杰出的文学家别林斯基认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也说:“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引导学生读有价值的书、读有用的书、有价值有用的书,笔者认为就是名著了。
余秋雨有一句话:“名著是时间和空间节选的结果,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光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一读。”初中生有限的、宝贵的阅读时间应花在读名著上。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必读中外文学名著有《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罗曼·罗兰)、《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等等,这实在是让人称快的举措。除此以外,还可向他们推荐古今中外的适合初中生阅读水平的名著。一部名著就是一部“生活用书”,它浓缩了人生的精华,流动着生活的韵律,正是中学生走近社会、走近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他们的生活厚度,强化他们的角色意识,丰富他们文化底蕴,使学生们快速成长。
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人们共同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此外,名著和其它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领地就不在话下了。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一本一本慢慢地啃,神定气稳地反复嚼咀,把别人的观点和感受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的知识和素养就渐渐成型了。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船,它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三、品味阅读的乐趣,让学生爱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读,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乐趣,学会品读。杨绛把读书比作“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读《论语》,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仿佛和贝多芬一起经历“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的心痛;读《朝花夕拾》,让我们穿越时空和儿时的鲁迅一起到“百草园”去拔何首乌……另外,读书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如果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也可以立即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谁也不会嗔怪。这是在读书以外的世界里难以寻得的自由!
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天地,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读书的风气,那么,我们的语文学习将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读爱读的书,品醇厚的酒,见想见的人,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吗?书香作伴,何其乐也!
(沈洪错 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初中部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