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渠道,它以课文为工具,以分析课文的内容、思路、结构、主题、语言、写法等为载体。
在不少语文课堂上,学生都懒得去阅读,懒得去思考,因为他们的老师总是直来直去地提出一些课文问题要他们去解答,枯燥乏味,犹如嚼蜡,没有一点意思。这样的课堂,往往只在导入新课的环节热闹一阵子,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就一片沉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他们的主动加入,阅读教学就成了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课文不可以不分析,而采取这种“直中取”的方式又毫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学会“曲中求”,学会将课文分析“变脸”,将平淡的问题变得有趣,将枯燥的过程变得生动。这样,学生才会眼前豁然一亮,兴致勃勃地走进课文,实实在在地学习课文。《柳叶儿》的课堂片段可以更直观地说明这个意思。
(教师板书课题,有意漏掉“儿”字,引发学生的纠正。)
生(纷纷):老师,写掉了一个“儿”字!……课题写错了!
师:是吗?老师写错了课题?若文中的“柳叶儿”都错写成“柳叶”,课文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研究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师:请谈谈你们的发现!
生1:去掉了“儿”,作者对柳叶儿的喜爱之情就没有了。
生2:作者内心的感激之情大大减少,因为柳叶儿曾经救过作者的命,作者对柳叶儿充满了感激。
生3:去掉了“儿”字,作者对柳叶儿的赞美也没有了!
……
师:你们分析得很好,一字千钧,一个“儿”字,饱含了作者对曾经给自己的童年带来乐趣、曾经在饥荒岁月救过自己命的柳叶儿的喜爱和感激。你们看,不光文中处处都是“柳叶儿”,文章的题目也是“柳叶儿”,因此,你们能发现作者回忆自己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陈年旧事的意图是什么吗?
生(纷纷):抒发对柳叶儿喜爱、赞美、感激……
师:这就是这篇散文的——
生(纷纷):中心思想!主题!
不难看出,这段课堂实录是在分析文章的主题,但切入点却是“课题写错了”,过程却是探究少写一个“儿”字的后果。在这里,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地去寻找去掉“儿”字给课文带来的变化,在教师了无痕迹地引导下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也积累了方法,这比直截了当地让学生归纳主题要高明得多,有效得多。
其实,许多语文名家的经典课堂之所以精彩、高效,就在于他们上出了新意,上出了趣味,吸引学生们踊跃地参与其中,巧妙地达成教学目标。
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对于文中重要的词语,没有直接要学生分析,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九十岁还是九十不到?”“参加移山的总共几个人?”“那个京城氏的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让他去吗?”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的时候,他们释放的潜在能量,比我们估计的要高得多。
洪镇涛老师教《乡愁》,对于诗歌的意象,没有去生硬地“挖掘”,而是让学生评一评自己改写的诗歌,学生都觉得改写得“不怎么样”,为了找到说服老师的理由,他们深入研读诗歌,最终得出了“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的结论。
试想,如果这两位大家也像我们一样“就事论事”地提出一些“素面朝天”的问题,他们的课堂又会怎样呢?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老师的教学只能是南辕北辙!因此,对课文分析进行精彩的“变脸”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极其浓重的一笔。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课文分析的精彩“变脸”呢?
第一,语文教师一定要怀着“让学生感兴趣”的心理自主解读课文。备课时依赖参考书,教师的思想就会被禁锢,解读课文就不会有新意。更重要的是,教师备课时不可忘记学生,如果教师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很容易产生教学的灵感和机智,从而设计出学生喜爱的课堂。钱梦龙老师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理解教材的过程,教师要首先琢磨怎样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一琢磨,‘点子’就出来了。”
第二,语文教师要善于把问题转变成有趣的活动,课堂上尽量少提问。课堂上总是提问,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坐在“被告席”的感觉,就会产生厌恶感和疲劳感,就不会有好心情,就不会思维活跃、生气勃勃,就不会有高效率的学习。余映潮老师认为:“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因此他的课总是那么生动、有内涵,上遍了大江南北。
第三,语文教师还要学会“曲问”。“曲问”就是问在此而意在彼,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意思。直奔目标的问题既没有深度,也没有情趣,内容肤浅,学生不喜欢。“曲问”的优点是:问的都是一些看似与课文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有意思的问题,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他们去自觉思考。同时,由于是迂回地到达目标,路径弯弯曲曲,容易形成较大的内容空间,课堂就会变得有厚度,学生也会产生一种揭秘魔术般的愉悦感觉。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其中也含有这样的意思。
当然,让课文分析变得有趣的方法远远不止上述三点,这恰恰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发现、总结。
(张举 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大港镇大港中学 21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