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67

[ 陈安 文选 ]   

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

◇ 陈安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也正是因为它具有综合性,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才举步维艰。如果要写出一篇好文章,笔者认为得有三方面的要素:细腻的心灵、深刻的思维以及有效的表达,它们分别指向鲜活的素材、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语言。华东师大的荣维东先生提出:作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内容、想法及表达。那么,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品质一词既可以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也可以指事物的质量。因此,作文的语言品质,是指构成一篇作文的语言方面的质量。衡量一篇文章语言的质量,我们可以从句子的表达、篇章结构的安排、各种语言技巧的运用等角度加以衡量。例如,句子的准确、简洁、流畅、生动是否达成。准确是能从众多相近的词汇中选择最贴切的词语加以表达;简洁是运用最节省的语言素材表达清晰完整的意思;流畅是组词成句时语言畅达,没有滞碍;生动是语言让人体味到美感,引起阅读者的想象。另外,篇章结构安排是否集中有序,描写技巧是否灵活多样,也是学生语言品质的显现。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质呢?
  相对于素材和主题,语言品质的提升更为艰难。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来看,一是没有统一的知识体系,二是没有可供实践的成熟的教材,这方面的教学基本上处于学生自我摸索、教师即兴发挥的境况中。这样的现状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对教材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能够充分挖掘、汲取身边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多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带领他们获得提高语言品质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我们主张两种做法:多读和多写。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多读能显著提高写作能力,多读比多写更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因为“多读能够显著丰富学生的生活表象,改变一个人的信息量、信息结构、知识状况,包括他们关于写作的语用知识、能力和技巧,还有关于读者、交流的知识,甚至人的精神或心智状况等等。”由此看来,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他们的语言品质,从引导学生多读、读好书入手,这应该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而阅读也是有其质量高低的。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汲取的知识、获得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决定其阅读质量高低的重要原因是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和认知。其中阅读认知取决于阅读能力,一个缺少鉴赏能力的人,即使给他最好的素材,他也汲取不了什么营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入宝山而空手归”。因此,如何在多读的基础上优化学生的阅读效果,就是一个极其值得探讨的话题。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增强他们对语言的体悟能力、鉴赏能力,领悟语言的精妙所在,无疑是“授之以渔”的举措,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必将有利于学生自身语言品质的快速提高。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课本的语言素材,渗透语言鉴赏能力的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现在选取一些教学实例作一简述。
  一、对语言句式的选择
  从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他们往往只会用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个意思,缺乏对句式结构的认知和积累,从而使语言呆板,缺乏灵性。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课文中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分析,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从而使他们在写作中有可供选择的句式,能掌握并运用那些极具表现力的句子。
  (一)融入关联词的句式魅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言生动活泼,百草园生活的盎然情趣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中笔者曾经拿出其中的一组语句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学生朗读之后,很快感受到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表达上的作用。百草园之所以是儿时的乐园,是因为它是一个充满颜色和生命的世界,在列举了百草园的植物和动物之后,马上引导大家走近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之所以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因为将描写的镜头特写、放大,使读者聚焦于泥墙根一带,领略其中的无限趣味。在这样的领悟之后,教师便可让学生领会“在我的作文中,可以如何使用这样的句式”,从理解到运用,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仿写、借鉴的句式。
  (二)多层假设的烘托效果——冰心《观舞记》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这一段话不属于作者观舞的所见所感,却被作者放在了文章开头,那么它到底有怎样的效果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慢慢品味出其烘托的作用。作者先用一个问句引出了内容:怎样形容这优美的舞蹈?这个问题本身隐含着舞蹈很美却无法形容之意,对于一个知名作家而言尚且要细细思量如何描写,这该是一种何等精妙的舞姿啊。一个简单的问句却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接着作者又用一系列的假设将我们带入一个至美的舞蹈境界,随之又用了一个否定“然而我什么都不是”将前面的层层假设推翻,一个感叹后足见落笔时的遗憾。“贫乏的文字”、“惊人的舞蹈”这鲜明的对比将读者的期待推向了高潮,营造了很好的阅读心理。当我们把这段看似无关的文字去掉后,文章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这段铺垫烘托之妙。
  通过这段文字的赏析点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味到适当的铺垫烘托,体味到适当的句式选择有着很不错的表达效果。
  二、对修辞方法的领悟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是一篇动人的文章,这一段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走得那样艰辛。教学中,笔者抓住了这个片断对比喻的运用作了相应的引导。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这段文字唤起了读者深切的同情。“一艘在浓雾下的大海中航行的船”这个简单的比喻,准确地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处于无声无光世界里的女孩那种无助、迷惘的苦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这种妙处,笔者安排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如果你是海伦·凯勒,长期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生活,你会用怎样的词概括你的心境?
  如果让你向别人诉说这种心境,你会怎么说?
  当学生纠缠在 “痛苦”、“压抑”、“沉闷”……这一系列词而无法让别人清晰感受时,笔者出示了这段文字。很快,一些语言感受力较强的学生脸上便显现了一份欣喜、一种了然:“比喻,比喻!”
  “你还能用怎样的比喻来表达这种感受?”
  “浓雾之中驾车前行……”简单的模仿让大家捧腹。
  “走入迷宫,四处碰壁,不知何处是出口……”
  “黑夜之中,一个人来到了荒漠,辨不清方向……”
  在感受、模仿中,学生领悟到原来比喻可以让这样难言的心境变得清晰可感。
  三、对描写方法的探讨
  (一)让对话描写更精彩
  示例:《走一步,再走一步》
  对话描写是学生经常面对的一种描写方法,精彩的对话描写对交待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思想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的对话描写往往比较苍白,缺乏表现力。《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有较多的对话描写,语言意义很丰富,是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极好范例。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专门抽出一部分时间对这块内容进行了挖掘,引导学生体会相关的语言技巧。
  1.在对话中交待故事情节。
  比较下面两段内容,说说两者的区别。
  (1)“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
  (2)内德提议去爬山,大家都同意了。
  学生很快体会出第二种表述是对第一种表述的概述。教师再请学生体会这两种表达效果有何区别。学生通过几次阅读提出,第二种表达比较简洁,第一种表达更能体现当时的情境。教师随之加以引导:讲清同一件事情,可以用概述的方法告知读者,也可以在对话描写中渗透情节,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而第一种方法显然更具体,更能突出情境感。写文章用具体的对话来展示情节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对话描写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
  让我们来看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思考对话描写中除了语言还可以增添哪些信息?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学生的对话描写一般都是比较单纯的对话,缺少对人物说话时神情、动作、心理以及必要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从而削弱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效果。当教师把这样一组对话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用加点的方式引导大家关注这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学生就可以发现对话描写原来还可以承载更为丰富的信息。例如,“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这一短句中包含了一个重要的背景资料,即杰利是我的好朋友,这个信息与下文的情节关联很多,有几处与之相照应的语句,应该说,这是课文非介绍不可的内容。然而如果不是融合在对话描写中进行介绍,而是专门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我与杰利的关系又会使文章结构比较松散,也没有这个必要,作者这样的处理应该说是非常恰当的。另外,对话描写中渗透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神情心理,能够使人物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在引导学生领悟到这一点之后,再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片断练习,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接受并能运用这些技巧,提高语言的整体品质。
  (三)让外貌描写更传神
  1.外貌描写因何而写?写些什么?
  鲁迅小说以其精巧的结构、传神的描写、深邃的主题而成为小说的典范。在引导学生从小说阅读的层面加以理解后不妨以大师的笔法为蓝本,进行写作技巧的探讨。如《孔乙己》中的外貌描写就是很可利用的写作教学素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一段外貌描写简洁而传神,可以说没有任何多余的成分,句句都有深意。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外貌描写因何而写?
  在学生日常作文中,外貌描写时常有几种弊病。一是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没有作用,只是觉得写人就得写一点外貌;二是外貌描写缺乏个性,笔下的人物各个都是俊男美女,京剧脸谱似的;三是外貌描写等同于肖像素描,什么部位都写,不仅写长相;四是外貌描写缺少层次,东打一棒,西抡一锤,思路混乱。
  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以上几点弊病作一梳理,建立起对外貌描写的正确认知。
  例如,外貌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更不是补充文章字数的无效文字,它对介绍人物的身分地位,表现人物的个性品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青白脸色”中体现出人物贫困的生活,“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既体现了人物业已年老,也暗示了下文孔乙己因偷窃而屡遭毒打的命运。这些看似平淡的语句都是围绕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刻画而展开的,都有着深层的写作意图,与人物个性刻画、背景介绍无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删去不写。
  又如外貌描写要凸现人物的个性,即这是独特的“一个”,绝不是千人一面。要抛弃大家所熟知的套路化的语句,像炯炯有神的眼睛、笔挺的鼻梁之类的。外貌描写绝不是为了把人写美,而是为了把人写真。外貌描写又不是简单的肖像刻画,它既可以写人的长相,也可以写人的穿着打扮、神情姿态。孔乙己的那件长衫是孔乙己命运的最直接的体现,当他剥下长衫的那一刻,生命的尊严便荡然无存,生命的存在也走向飘摇了。
  2.外貌描写如何传神?
  孙犁的小说《芦花荡》中有对“老头子”的精心描写,细细咀嚼之后,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在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这段描写进行了细细品味。
  ①两段外貌描写有什么区别?
  ②作者将老头子比作鱼鹰,你认为是否恰当?
  ③在对胡子、眼睛等进行描绘时,哪些是客观的特征?哪些是主观的感受?
  通过品味讨论,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外貌描写时体现了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它非常吻合人物从远处渐渐靠近的出场方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这种安排方式使得外貌描写很有层次感。
  将老人比作鱼鹰,一方面是形态上“干瘦”之感是两者的相同点,另一方面鱼鹰之敏捷锐利更可以为老人的形象添彩。另外,鱼鹰是老人身边之物,联想非常自然贴切。
  作者对胡子、眼睛的描写中,“短短的”、“花白”、“深陷的”均是客观特征,而“特别精神”、“特别明亮”则是作者的主观理解。从表达效果上看,作者想强调的是符合客观特征基础上的主观感受。
  在这样的鉴赏之后,学生对人物外貌描写的技巧——如何让外貌写出层次,如何让外貌写出神韵,如何让外貌写得生动——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上只是对一些零碎的教学片断的简单归纳,笔者相信只有提高深入钻研教材,多角度使用教材的意识,我们才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写作提供有效引导,不断提高学生领悟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为他们打下扎实的写作根基。
  
  
  (陈安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312000)
  

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