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取高中教材中有关“酒”意象的古诗,讨论古诗鉴赏中的“酒”意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以教材为参照,以求举一反三,斟酌酒与情的交织与融合,帮助读者读懂诗歌,理解诗人。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韵味绵绵悠长。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诗与酒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少诗人都用他们那被醉人的酒香熏染的、裹挟着浓浓情思的诗句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悠远的诗韵飘散在千百年的岁月沧桑里。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应以教材为参照,关照“酒”意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理解诗人。
一、触景生情,酒为媒
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建安风骨的慷慨激昂,酒作为触景生情的载体,积淀着诗人的豪情抱负,将它化作了诗的旋律在文学的长河中流转不息。
二、寄酒为迹,诗言志
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寄意遣怀的诗人。酒这个“忘忧物”在陶潜的诗作中传达出了他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志趣。“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只有高天阔地的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自由,也只有酒的洒脱,才懂得诗人的傲岸。
三、酒动诗兴,出华章
深得诗酒韵味并将之流转成浪漫情怀的是盛唐诗人李白,他让酒文化在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在《将进酒》里,他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无奈与忧伤排遣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用“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落寞浅吟自己无人理解的深悲巨痛,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快意超脱表达鄙弃功名富贵,纵酒销愁的愤懑、痛苦与挣扎。他用酒当墨,用心作笔,让酒、诗与生命在激荡中完美交融。
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将理智与情感放在酒中慢慢蒸发。他借酒细细品味友情与乡情,“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借酒感慨困窘潦倒的一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酒与诗见证了诗圣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呈现出了诗圣一生波折、大起大落的人生画卷。
四、情蕴酒意,词抒情
宋代词人们在酒中酿入了人生百味,令人止不住地在酒风诗韵中沉醉——
被贬黄州的苏轼站在赤壁矶上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从此,词的境界里平添了一股豪情。
柳永擎着酒杯,泪眼婆娑,面对别离低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低回婉转,千百年来仍动人魂魄。
李清照独守窗前,在黄昏点点滴滴的梧桐雨里浅酌低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家国之悲,亡夫之痛齐齐袭来,怎不教人断肠?
诗情恰在醉魂中,当我们接触到这类诗歌的鉴赏时,须得细细斟酌酒与情的交织与融合。
例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二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①诗人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诗人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我们借助注释了解到,诗人是在支持新政被贬、远离故土亲人时写的本诗,能感受到诗人“酒阑无奈客思家”的无奈、思乡与孤寂。月夜千山峰峦上,远处悠长的笛声伴着寒意袭来,而同一个月亮的清辉之下,千山之外的故乡亲人同样也在思念这个孤独的迁客吧。梦中,诗人孤身走在突然变得昏暗的路上,芬芳的花气迷惑着诗人。这正是被贬后的失意,现实的困顿、前路的迷茫、令诗人倍感忧心的表现。“烂柯”的典故更让我们看到诗人对年华老去,人事变迁的深重感慨。离乡的哀愁、人生的无奈、家国的命运重重袭来,酣畅的酒意也挡不住无奈的哀伤,诗人以酒结哀情,将浓重的愁绪渲染到了极致。当我们体会了诗中酒与情的关系,鉴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张芸芸 重庆市江津二中 40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