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19

[ 陈强 文选 ]   

开辟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

◇ 陈强

  作业的布置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的延续。其直接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智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界的同仁们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科特点的正确把握,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笔者围绕新课标,对语文作业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巩固——提高式
  语文老师在每上完一节新课之后,几乎都要布置抄写生字的作业,有的还明确规定抄写的遍数。这样孤立地让学生抄写词语,学生到后来也只能干巴巴地记住这几个词语,有的甚至还不一定记住。如此机械地抄写,使学生在抄写中失去了思考,在抄写中丢掉了想象,在抄写中产生了厌烦,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木偶人,语文也黯然失色,索然无味。笔者却让学生用每课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把同学们写得好的段落或文章读给学生听,这样做既鼓励了好学生又引导了写得不好的同学。这种做法巩固了生字词,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更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仿写——借鉴式
  “仿写出新品”。俄国伟大的作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自然派的创始人——果戈理,于1835年创作了《狂人日记》,作者只是对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而20世纪初的鲁迅也创作了《狂人日记》。这两篇小说虽然有相同之处,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其思想性、艺术性超越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礼教和家庭制度的的弊害”,它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狂人日记》堪称“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由此看来,模仿完全是可以写出佳作的。
  实践证明,模仿写作会收到满意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梁衡的《夏感》,其中有这样的佳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学习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按照其句式以“夏之色”、“冬之色”开头各写一个句子。同学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夏之色为暖的黄,如麦浪,如玉米,象征着丰收的希冀;冬之色为寒的白,如瑞雪,如冰块,蕴含了万物的苏醒。”学习了《看云识天气》后,笔者让同学依照“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的句式,以“远远的霓虹灯亮了”为开头练习写作。同学们写出了“远远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仿照写景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说一段话。很多同学写出了非常好的段落。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治了人们爱美之心,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梁衡的《夏感》一组写景散文后,笔者让学生学习写春、夏、秋、冬的景物。同学们写了《家乡的早晨》、《美丽的微山湖》、《可爱的秋》、《夏颂》等文章。经笔者的推荐,有的文章在报刊上刊登,有的文章在上级举办的“爱家乡,颂家乡”的征文活动中获奖。
  三、续写——创造式
  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都是精典,文质兼美,文中所编选的想象的文章,时刻拨动着学生们那颗好奇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心弦。例如,学过《皇帝的新装》之后,让同学们发挥想象,依据课文背景、情节发展,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的故事,有的同学补写了《从不穿新装的皇帝》、《如此顽固的皇帝》等等,文章情节曲折,富有新意。
  总之,科学地布置语文作业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最优化,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陈强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中心中学 221144)

开辟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