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76

[ 彭明兰 文选 ]   

让作文走出平庸

◇ 彭明兰

  作文,尤其是应试作文,多数作者历来求稳,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种平庸的印象,自然得不到好评,那么如何让自己的作文走出平庸,胜人一筹呢?
  一、深入处: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千古文章意为本”、“文以载道”,这里的“意”和“道”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其优劣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文章的成败。面对相同的题目或相同的材料,大多数同学常常浮在水面不能深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东西人人都能看到,肯定是没有新意的。深刻的意蕴就像水中的蛟龙一样,是深藏水底的,只有深入思考,不断挖掘,方能入水擒龙,文章才会立意深刻,与众不同。
  如席慕蓉的散文《贝壳》,借一枚普通的贝壳,阐释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作者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文章深深启迪读者,又深深打动着读者。
  同学们在作文中经常会用到写景,许多同学只是绘形绘色,停留在表象层次上,而这几句话则不然:“这几株长在砖缝里的小草的确不简单。因为这砖缝没有足够的水分和土壤,也接受不到充足的阳光,可它们居然顽强地生长起来了,真了不起!”显然,作者超越了绘形绘色的表层描写,而透过现实,把握了小草的精神气质,写出其神韵。
  再如,父母吵架本是生活中烦恼的事儿,可有位同学却透过现象发现了其中的本质意义:父母都是因为热心于工作,而疏于家务,于是常常因“柴米油盐”而“吵架”。这“吵架”的表层现象中蕴含了父母一心为公的敬业精神。据此立意,文章既富有生活气息,立意又胜人一筹。
  二、定格处:半瓣花上细说情
  要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围绕主题充分表达情感,就要学会定格放大,也就是将最精彩、最让人感动的场面或自己感触最深的细节锁定,然后加以放大,也许就会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层意蕴。
  如一篇题为《让座》的学生习作,写在公共汽车到来之后,自己仗着年轻力壮,抢到了座位。待汽车发动后,他发现自己身后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村妇女,一脸病态,半趴在他和同座的椅后。作者写到这里时将这一场景锁定,然后将自己的心态放大:此时的他虽坐立不安,但又觉得自己靠她不是最近,就假装瞌睡,耳朵竖起来捕捉四周动静,希望别人能站起来让座,但周围嘈杂依旧,就是无人让座,于是他又在心里责骂别人,不觉欠身欲起,转头看到身旁坐着的时髦青年不屑的眼光,又不敢贸然行事。这样的描写一波三折,让读者看到了一颗良知未泯却又犹豫不决的心。这样的描写细腻生动,真实感人,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再如有篇题为《亲情》的文章,写“我”为妈妈挑刺这一寻常不过的小事,小作者把“挑刺”这一特定的动作、行为进行“放大”,像电影画面一样映现出来,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我从爸爸手里接过针儿,犹豫起来:怎么挑才好呢?用劲大了,怕妈妈叫疼;用劲小了吧,刺儿又怕挑不出来。要是不赶快把刺儿挑出来,妈妈的手指就会发炎化脓,那样她会更痛苦。于是,我让爸爸紧紧捏住妈妈手指的两侧,我看准刺的部位,沿着刺儿的周围拨开皮层,使藏在里面的刺儿露出来。我小心翼翼地一针一针地挑着,拨着,刺儿终于露了头,我用针尖朝上拨一次,妈妈便咬一次牙,眉头拧成了疙瘩……经过一阵忙活,该死的刺儿总算被我给挑了出来,最后我用手在妈妈的手指上摸了摸,捏了捏。”
  这个场面细致地展示了自己给妈妈挑刺的全过程,“我”的心理活动真实、自然,“我”为妈妈挑刺的动作细腻、具体,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三、求异处:请君莫奏前朝曲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某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于某一种现象或某一个问题,社会和大众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如果我们能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勃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提出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这样的文章,往往会以崭新的立意取向赢得人们的关注和赞许。
  比如说,人们都说要矢志不渝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你却大胆地说:“在特定条件下要敢于放弃自己的尊严,首先维护自己的生命”,这能不给人以新的思考吗?话题作文“色彩”,绝大多数同学从正面立意,或赞美大自然的色彩,或赞美生命的色彩;有的同学却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我不喜欢苍白的天空”,以此表达对人类环境的忧虑,对蓝色天空的向往;有的同学认为:“生活不应该是灰色的”,以此来表现对缺乏生活勇气的人的一种鼓励,赞美生命的美好。这样独特的立意使人心灵为之一颤,眉眼为之一张。
  
  (彭明兰 江苏省建湖县海南中学 224741)
  

让作文走出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