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15

[ 锁玉 文选 ]   

古典诗词鉴赏课堂有效教学之实践

◇ 锁玉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须先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古典诗词的教学也只有从品味古诗词语言入手,方能真正参悟古诗词之神韵,保证诗词鉴赏课的有效教学。
  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语言文字在民族生命的组合中,对外是屏障,对内是黏合剂。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在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成了民族的财富,民族的标志。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思想不可分割。”也就是说,语言不能凌空存在。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语言之于人,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存在,是人的精神本体赖以存在的基础。
  语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语言。中学古典诗歌鉴赏课堂的有效教学更应该体现这一点。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的瑰丽奇葩,更是高度浓缩的汉语言的精华。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获得丰厚的语言底蕴,同时也能使他们的文章写作生动活泼,口头表达富有吸引力,文学创作流光溢彩。
  但在当今的古诗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很热闹的课堂教学,有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容易以一种“画面定格”来代替多向多维的想象空间,以一种媒体语言来取代学生的多种想象。这种教学忽视了对古诗本身的解读,也忽视了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与领悟的现象,使诗歌意境趋于固化、狭窄,使诗歌内涵变得唯一、机械,使得原本充满情趣的古典诗歌丧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所以,笔者认为,古典诗歌鉴赏课堂教学的重点还是在于回归文本,应引导学生真正沉浸到古诗语言中去,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完成对古典诗词的有效鉴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朗读中感悟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诵读不仅仅是为了训练读的形式方面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思及文本语言的运用。大散文家韩愈曾在《进学解》强调“沉潜乎义训,反复乎句读”。这些古人摸索出的好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
  比如《关雎》这首诗,它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对人的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在教读这首诗时,因为相隔时代久远,学生开始时并不感兴趣,笔者就从朗读入手,先让学生读正字音和停顿,接着读准节奏和语调,最后的重点放在点拨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本诗的重章叠句、以声韵传情的特点。学生在这种回环复沓的朗读中逐渐领会了主旨,感受到它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受到了美的熏陶,也读出了此诗的韵味。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要表达心声,必须具有音律铿锵和谐的艺术性。中国古诗在其形式和内容上结合得尤其完美,这种通过朗读让学生领悟诗词的神韵的方法,对于鉴赏古诗词是非常有效的。
  二、在推敲中体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的名句,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不断更迭,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体”,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仰望的一面艺术旗帜。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个已经炼得炉火纯青的字,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推敲”一词来自古代文人间的一段佳话,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古代诗人因为用一字而反复推敲的典故比比皆是。笔者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也借鉴了这一点,带领学生通过反复推敲这些关键字词来品味古诗词的无穷内涵。
  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是劝酒之辞,虽然貌似脱口而出,但却韵味深沉,读来朗朗上口。尤其是“酒”在这里包含多重意思:这酒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连心酒,是“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祝福酒,是“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浇愁酒。这些含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玩味这个“酒”字方能体悟得到。另外,还可以细细品味“更”字,让学生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在自我探究中去领悟出诗人通过频频祝酒,所表达出的难分难别的深厚友情。
  还有一些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即所谓整首诗的“诗眼”。如果带领学生寻找出古诗的诗眼,然后再以此为纲要,就很容易从中品味出本首诗的内涵了。比如教师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先找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让学生思考:“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作‘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状态?”“诗中其他的诗句有没有与之呼应的内容”等问题。学生在思考完这些问题后,整首诗的主旨自然就能领会了。
  领会了古人炼字的技巧,就等于掌握了古诗鉴赏的钥匙,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全句乃至全篇的意蕴。所以鉴赏时应先从字词入手,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
  三、在体验中领悟
  通过学生主体在心理上对自己或他人的“亲身经历”的再体验来进行教学,在着眼点上,要着眼于学生的自我认知建构。古典诗歌的内容,不仅是作者认识世界的产物,也是作者体验世界的结果。因为有了体验,古诗词中才颤动着作者的感觉、情感、态度,才放射出了人性、个性的光辉。我们要在课堂上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来感受、领悟古诗词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艺术,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
  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笔者就选用了这个方法。此诗是以“边塞”为背景的,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渲染了边塞的寒冷,但又以天才妙喻将风雪严寒的塞外风光,变成了春意盎然的南国美景。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冬天触摸冰块或冬天吃雪糕时的寒冷感觉,借此去体会诗中“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一句,又让他们结合平时升旗仪式时所看到的红旗飘扬的景象来想象一下边塞旗帜被冻得不能再被风吹动的情景。因为这些与他们自身的体验结合了起来,所以引起了他们的连连惊呼,在这惊呼声中,笔者又将岑参用梨花喻雪花的意境引入,使学生又对岑参的浪漫情怀产生了敬意。
  所以,教师要准确地寻找到能将学生经历与诗歌内容迅速联系起来的契合点,使学生对鉴赏诗歌产生感性体验。这些体验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记忆和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自我领悟能力。
  四、在对比中品悟
  所谓对比,就是教师通过有关联但区别较大的此语与彼语的对比,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歌语言的精华所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增强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例如《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潮平两岸阔”一句,除了课文这一版本之外,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潮平两岸失”,笔者在课堂上就这“阔”和“失”字哪个用得好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言之有理即可。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对这句诗的内涵也领会得很透彻:“阔”有开阔、空旷的意思,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失”是消失、看不见的意思,它夸张地描摹了春潮高涨而岸水平齐,江岸似乎消失(词意),较之“阔”主观视觉更为强烈(效果)。对本来并不熟悉的景观,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对它的理解逐渐清晰。
  有了对比才有鉴别,在鉴赏古诗词中引入比较,将相近的两个词放在一起,学生经过对比能充分认识不同的诗歌语言产生的不同效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屹宇.不绝如缕的歌声——《<诗经>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0,(06).
  [3]党红英.生命熔铸伟辞逸响,个性闪耀丹心无疆——《离骚》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0,(06).
  [4]陈泳红.中国古代诗词教学[J].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广州大学,2011,(1101).
  
   (锁玉 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510275)

古典诗词鉴赏课堂有效教学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