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64

[ 袁晓华 文选 ]   

作文变换写作法例谈

◇ 袁晓华

  写作是变换的艺术。刘勰说:“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意思是文辞的气势和感染力,只有变通才能传之久远。作文材料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更难让人们产生审美感受。但是,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变换,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反映生活,使这些平凡的人和事以全新的面孔出现,就会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一、变一般为典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写人的过程其实就是塑造典型的过程,“艺术化组合”就是塑造典型人物的一种好方法,也就是将分散的、零碎的甚至于想象的、虚构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嫁接,创造出更具典型的内容。例如,我们在清晨看见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在街灯下卖包子,无人的时候,她就拿出课本来看,问及父母,才知道一个去世了,一个生病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和人物,要写成文章显然不行。但我们又被小女孩的精神所感动,非要写点什么,于是,有人就进行艺术化组合,想象出另外几种场景,让它和上文中自己亲历的被感动的场景嫁接合成,结果变出了华章:如,有人为了表现小女孩刻苦学习的精神,想象出她在学校里有很多授奖的场面以及刻苦攻读的场面,以此为文章开端,中间回顾女孩在街灯下读书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图景,这就成了一篇美文。又有人为了表现小女孩的爱心,想象出许多她捐献的场面,以捐献的场面为开端,引出她在街灯下卖包子的情景,再回到捐献场面,这样小女孩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一个平凡不过的人物经过变换,结果成为一个典型。再如有篇题为《中学生的一天》的作文中,作者巧妙地将劳动委员罚扫寝室、老师罚站、食堂管理员罚款、班主任罚写检讨集中于“我”的一天,以此反映学校以罚代教的现象。这样将不是发生在同一天的事情集中于一天,不但没有失真之感,反倒更具有戏剧性。
  二、变单薄为丰厚
  首先要从全局考虑,在审题立意上动脑筋,增加作文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如,一同学写《夏天的歌》,先写因阴雨连绵农家的稻谷没法晒而开始发霉,乡亲们一筹莫展。再写政府决定减免有关提留,村民们十分激动,文章表达了“人民政府爱人民”这一主题。作者深思后,又加上这样的内容:大家考虑到不能光靠政府照顾,还要开展生产自救,减少损失。这样,主题就变成了“人民政府爱人民,人民政府人民爱”,文章的内蕴变得丰厚多了。
  在具体的写作中,要使文章内容变丰厚,就不能就事论事、就人写人,而要融合想象,将若干已经形成了的表象,通过分解、综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如写“山中之月”,假设如实写来,就只能写成:“一轮明月从山中升起,高高悬挂在天空,那皎洁的月光,洒在森林的树枝上,十分好看!”如果用融合想象,则会写出另一个样子:“青山抱住一轮明月,把那皎洁的月光,尽情地洒在森林的树枝上、针叶上。于是,那针叶上的露珠反射出万缕青光,一根根枝条,就像一串串珍珠闪耀着光华,又像一串串星星眨着眼睛,一只小松鼠,误以为天亮了,从树洞里一爬出来就溜向枝头,碰落了一颗颗露珠,也摔碎了一轮轮月亮。”在这个意境中,月亮是中心意象,要变单调为丰富,先要分解,于是月亮不仅仅是月亮,它变成了露珠、珍珠、星星;后要融合,月非月,又是月,它不再是原来的它,它是露珠、珍珠、星星融合而成的新月,所以松鼠碰落了露珠,也等于摔碎了月亮。想象奇特而瑰丽,不仅富有文采,而且意趣盎然。
  三、变肤浅为深刻
  主要是指对写作材料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俱无”的意思来,使文章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如,一个同学写《荒》,先写农村许多人外出打工——田荒,再写菜园无人管理——园荒,最后写家里无人照管孩子,父母干脆让读书的姐姐辍学带小孩——人荒,这样一组织材料,文章的主题就显得特别深刻。又如《让座》一题,一般同学不是写汽车上给老年人或病人让座,就是写轮船、火车上给孕妇让座,助人为乐。尽管内容真、情感深,但总无震撼之力。有一同学却别开生面,写一位老厂长在公共汽车上给刚下班的青年工人让座,老干部关心爱护工人的事实,使文章反映了创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深刻感人,令人耳目一新。还有一同学写酒席桌上,众人给老书记让座,德高望重的老书记又给回乡过年的大学生让座,情节动人,气氛热烈。这种不同寻常的构思,突出了老书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深刻题旨,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袁晓华 江苏省建湖县芦沟中学 224700)

作文变换写作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