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77

[ 鲍红云 文选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鲍红云

  写作本是宣泄情感、抒写心灵的过程,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却成了师生双向痛苦折磨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写作现场的观察入手,剖析中职生对作文整体布局的困惑、词语的贫乏以及无法驾驭文章的结构等问题。运用场景式作文指导以及现实观察实践等作文课堂,着力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中职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设情景开启思路这四方面,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水平。
  从作文教与学的两方面看,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学生普遍存在着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的现象。有的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没精打采,老师布置了作文题目,更是忧心忡忡,惶惶然不知所措。第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缺少新的方法、思路,常常照本宣科,使得作文课一成不变,缺乏新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面是一个作文教学的现场经历:
  “哎,又要写作文了﹗”、“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啊﹗”笔者曾接手一个准备参加高职考的毕业班。第一次上作文课,笔者刚把作文本放上讲台,教室里的哀叹声便不绝于耳。待笔者讲完作文要求,适当指导之后,同学们开始写作了。只见一个个皱着眉头,冥思苦想,大有“横眉冷对作文本,俯首咬破钢笔杆”之状,个别学生还偷偷翻着各种“作文宝典”。迫于两堂课必须上交的压力,大多数学生写几句凑几句,勉强凑足字数(个别学生连字数也凑不足)。整个写作过程可以说是痛苦折磨的过程,很难见哪个学生有欣喜之情、不吐不快之感。交上来一看,文章内容空洞、真情匮乏、语言无味,评改过程自然也是一个痛苦折磨的过程。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中职作文教学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每学期每学年大多数教师总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而作文教学却在计划之外。作文教学没有预先的全盘考虑,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系统的训练内容、周密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有的教师干脆来个放羊式教学,将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让学生根据题目自由写作,只求数量,一学期完成六七篇,应付学校检查,放任自流,不管质量是否提高。评语也是无关痛痒的几句话,哪篇文章都适用。有的教师全然不顾中职学生生活圈子窄、阅读量小、积累少、基础差的事实,一味以比较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不太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指责多于鼓励。这种无计划性的作文教学,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第二,中职作文教学还没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怪圈。
  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学科性认识不够全面,在作文教学中偏重于甚至局限于写作理论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讲解,忽视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其结果是不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而且给学生一种错觉:似乎写作的秘诀就是掌握好的方法和高明的技巧。教师上作文课基本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教师关在校园里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师生一起走出去的机会极少,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写越没劲,越写越讨厌作文。
  第三,中职作文教学带有功利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作文教学也带有功利性,这在准备参加高职考的班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文教学主要为应付考试服务,考试拿高分成了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组织的写作训练都是围绕着考试进行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学生作文目标的错位,说假话、唱高调,迷失自我,抄袭成风……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
  通过对中职学生作文现状的剖析,笔者以场景式作文为切入口,有计划地探索中职学校作文教学。
  一、走进自然
  “兴趣可以直接引发写作冲动,并伴随以灵感的涌现和思绪的纷呈,写出一气呵成的文章”,因而笔者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及观察点,带学生走进自然之中,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明确写作的意义。写作是社会生活必需的一种技能,它可以调解和处理人际关系,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具有非常实际的现实应用意义。教师不断向学生传达这种意义,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第二,简化训练的目的。想通过一两次作文训练就能使学生写出好文章,这是不可能的。“欲速则不达”,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常常会给学生订立很多的写作训练目的如“文字流畅、内容丰富、情感突出、文笔优美”。但过多的训练目的,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从而达不到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明白该次作文容易写好,只要达到哪一点要求就行。甚至可以在第一次训练中提出“字迹端正清楚”的要求,告诉学生,只要达到这个要求,作文就可获80分,从而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提高。
  第三,引入竞赛机制。从学生心理来看,那些评优劣、比高低的活动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引起兴趣。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一些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不失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好办法。我们可以从第一次学生习作中选出较好的十篇誊写清楚,贴在黑板报上,并给以较高的评价。这样,习作被选上的学生写作兴趣自然更加浓厚,选不上的学生,总有一种不服气的心理,也能引起兴趣来。当然,运用这种方法要特别注意顾及后进生,要经常地鼓励他们,表扬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
  第四,开辟第二作文课堂。丰富多彩的课外作文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演讲比赛、小记者活动、征文比赛、对外通讯、墙报等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会到作文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学以致用,产生成就感,进而产生不满足感,保持写作文的热情,从而大大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上学期,学校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笔者的班有三个同学作为候选人被推荐到学校参选,笔者借次机会,引导全班同学当一回记者,采访她们,学生兴趣很浓,纷纷积极参与,写出了感人的采访片断。
  二、激活心灵
  作文作为一个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是一种书面的表情达意,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个性。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是为了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写作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需要。通过写作滋养自己的德性,陶冶自己的情操,启迪自己的智慧。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写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成为学生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写作要以人为本,为人而文,为此要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就是写真事、实事,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胡编乱造;诉真情,就是写真情实感,不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不拿条条框框束缚真实情感的流露。不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他们的行为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并鼓励学生写下来。总之一句话,作文教学一定要咬定一个“真”字。唯真才会娓娓道来,如叙家常;唯真才会“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唯真,学生个性才会健康发展,人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高。著名作家茹志鹃讲得好:“写好作文的第一要点是要有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即使文章写得再好——文字流畅,意思通顺,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却没有一点真情实感,看的人会觉得没意思,连写的人恐怕也会觉得没意思。”
  三、开启思路
  学生想写了,有东西可写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写什么”。一个题目,一段话,很难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因此,教师要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可以创设事件性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对事物的感受,诱发他们的真情实感,把结果写出来。特级教师欧阳黛娜在武汉借班上作文课时,要求每位学生都来当“好歌人人唱”的节目主持人,并要写出开幕词。结果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参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有位老师去上课,铃声响了很久老师还没进来,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有猜测,三分钟后,老师出现在讲台,写了作文题目《当老师迟到的时候》,说:“刚才大家都经历了‘老师的迟到’,这堂课就写下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吧。”这样情境的设置,诱发了学生写作的动机,丰富了作文的内容,使学生兴趣大增,自然有东西可写。教师还可以创设道具情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定的道具,学生根据道具展开想象来写作。道具可以是一件,如教师出示一把石子,根据石子特点来写作,有些同学较表面化,仅写了石子的一些作用,有些同学展开思路,想到了石子的前身,想到石子粉身铺路为他人的奉献精神。这样反复练习,自然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提供多件道具,这样想象的空间会更大。如可以在讲台上同时放上“石头”、“树枝”、“雨伞”等,学生为了把几个词同时融进作文中,自然会绞尽脑汁去思考、去想象。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上不断探索,努力开启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不断取得生活经验又忠实地反映生活,热情地参与和推动生活的有用的人。
  
  (鲍红云 浙江省慈溪职业高级中学 315300)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