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 ID: 163381

[ 高天子 文选 ]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刍议

◇ 高天子

  练习系统的编排,应该充分考虑“知识与积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平衡,充分考虑阅读与写作在比重和内在逻辑上的并重,充分考虑练习的可操作性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充分考虑语言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特点。
  国内语文教材的样式基本上是以选文系统为核心,这决定了在教材结构中练习系统的附庸地位。对练习系统的不恰当定位是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维度薄弱的根本原因,对练习系统的跨文化比较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本文将对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语文》(两卷本)二者中练习系统的设置,探究在练习系统中发展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两套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结构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基本是由两部分组成:“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第一部分主要涉及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写作手法的体会以及对具体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精读课文一般有三到四个问题,泛读课文有一到两个问题。其中,问题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说明、再认、评判类问题,分别占到了所有问题的17.3%、11.3%、10%,这说明我们的教材更注重对文本的领悟,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创造类和运用类的问题则分别只占到了8.7%和4%,也就是说,对“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考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所占比例最小的部分。[1]而创造类问题中的计划类问题更是从未出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人教版教材对于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停留在对文本的机械记忆和对文本意义的牢固把握上,对于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读一读,写一写”版块则是罗列每课重要的生字词,属于词汇的日常积累。而每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则以每个单元课文所属话题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口语和写作训练,一般由三到四个子话题构成,每个话题附带一个口语或写作题目,最后还会呈现一些补充材料。
  《美国语文》的练习系统也是由两大版块组成,分别为“问题指南”和“作品积累”。从数量上看,平均每课有十八个问题,其中最少九道,最多三十九道。[2]其中第一版块为阅读版块,大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文学和生活,一般考察读者对文章的直观反应,并适当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做情境迁移;阅读理解,一般考察读者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掌握;思考,考察文章的内在逻辑、作者立场、作品意义,并且在每个问题之后都会标注问题的解决手段,如“比较和对比”、“证据支持”、“评价”、“概括”等等;文学聚焦,考察文章笔法。第二版块为写作版块,由“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组成。“点子库”侧重应用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写作,比如编写广告,设计电影剧本,竞赛公告等等;“微型写作课”则侧重从本文出发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具体设置了腹稿(构思)——写稿——修改三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指导意见。
  二、两套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比较与思考
  如上所述,中美两套中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虽然这些差异并不必然表示优劣之分,如果考虑到两国无论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乃至具体的教育理念的异质,则这种跨文化比较更有利于双方互取长短,共同进步。
  首先,人教版教材的编排受传统的选文中心主义的影响,导致练习系统完全围绕着课文展开。练习系统的这种附庸地位不仅体现在所占教材系统的比重上,更体现在练习系统的设置完全是围绕着课文来展开上。选文本身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练习系统是在首先承认选文正确性基础之上来展开设置的。练习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内在逻辑、文章笔法的记忆和掌握,而不是对课文本身所讲内容进行讨论和探究。练习系统对选文的内在指向性过于明显,它预先设置了思考的方向,这方向指向选文本身而不是对选文合理性的追问,有时甚至直接给出思考的结论而不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这样的练习系统要求学生做得更多的是“论证”而非“探究”。以九年级上册《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来说,文章的中心议题就是“创造力源于对于既定答案的好奇和追问”。但“研讨与练习”的第四题是这样设置的:“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本题的前半句完全是在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后半句则要求学生证明文章结论,这样一篇讨论好奇心如何重要的课文却从没有组织学生对这个已给出的结论进行质疑。思考的过程与方法被省略掉了,学生无须思考,只要领会文章意图然后给出证据支持就可以了,不能不说这与这篇文章本身的内容南辕北辙。而《美国语文》在讲授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这一课的时候,对于学生的演讲训练是这样安排的:“想象你是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一名发言者,你不同意帕特里克·亨利的看法,写一篇演讲稿,反驳亨利的每一个观点。”有的研究认为,我国现行教材练习系统中“你”这个称谓的出现频率增多实践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地位。但是,如果练习系统对于选文的内在指向性不根除的话,无论在称谓上如何改进,学生都只能是听从无声号令的傀儡而不是独立思考独立行为的主体。
  其次,两套教材的练习系统都可以分为两大版块,即阅读版块和写作版块,只不过人教版的写作版块放在每一单元最后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里面,每单元包括三到四个话题,话题主旨与本单元的选文有内在关联,并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而《美国语文》在每篇课文后面都附有写作版块,每个版块两到五个写作任务,任务的性质与课文密切相关。但往往以“职业连线”、“媒体连线”、“健康连线”的方式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材料,做出行动计划,作品的呈现方式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划书、新闻稿、媒体展示材料、研究报告等,并且在“微型写作课”中会详细讲解写作的技巧,并随后分几个步骤逐条引导学生构思、写稿和修改。相比较而言,人教版语文的写作版块貌似与单元选文做到内在主旨的一致,在题目设置上只是做到了话题范围相近。话题是讨论学生的生活,但作品的呈现方式却与学生生活没有太大关系,写作的应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事实上,人教版教材将阅读教材与写作教材混编在一起,合只是形式,本质上仍是分。阅读教材放在前面,写作教材放在后面,而且互不呼应。”[3]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读写结合”流于形式,并且,阅读与写作的互不呼应不仅体现在写作任务的设置与前面阅读任务的设置毫不相关上,而且从所占比重而言,人教版的阅读任务要远远多于写作任务。对写作任务的轻视还体现在对写作的技术指导上。人教版写作任务的习题表述过于含混,不具备实际操作性,并且除了题目之外,没有具体的写作技巧的指导,更不要提引导学生构思和修改了,通篇所见都是“写出真情实感”、“生动形象”等虚无缥缈的词汇。至于如何“生动形象”,怎样“写出真情实感”则语焉不详,全凭学生自己领会。由此可见,人教版初中语文对写作的强调远远比不上《美国语文》。
  最后,在练习系统的逻辑序列上,人教版的练习序列逻辑不明显,其编排的随意性既不符合语言的内在逻辑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题与题、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之间这种规律性都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叶圣陶老先生很早以前就说过:“语文课到底要包含哪些具体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具体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交叉又该怎么样……现在都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4]这固然有我国对于语文的学科定位尚有争论的原因,但是将只需要机械记忆的“读一读,写一写”放到“研讨与练习”后面,却是明显违背语言规律和认知规律的。即使在“研讨与练习”的诸问题的设置之间,也多见将知识积累的题目放到理解评价题目之后的排序。而《美国语文》的练习系统排序则要科学得多。拿指导文本阅读的“问题指南”版块来说,从首先考察学生整体感知的“文学和生活”开始,过渡到对文章基本内容的“阅读理解”,继之以包括解释、评价、扩展等对文章进行进一步赏析和评论的“思考”,最后以“文学聚焦”来作一个文学上的拓展和延伸。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排序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将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引导有计划地融入到练习系统的编排之中,问题之间的梯度排列使得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的积累,更得到了思维的训练。从根本上来讲,练习系统的排序应当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学习应当是有计划有策略且逻辑明晰的思维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两套教材的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想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就必须在练习系统中打破“选文中心主义”的藩篱,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练习系统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知识与积累”、“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平衡,充分考虑阅读与写作在比重和内在逻辑上的并重,充分考虑练习的可操作性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充分考虑语言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特点。
  
  注释:
  [1]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魏洁.中美教材中练习设计的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3]刘美英.中美两套中学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比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4]欧阳凯.关于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思考[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2005,(12):9.
  
  
  
  (高天子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 572800)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