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理科学对非智力因素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非智力因素的发生机制、特点功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非智力因素的外延十分广泛,对学习影响较大的、关系较密切的主要有学生个人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意志等五个因素。正因为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活动的外加物,同时由于它的参与,可以提高学习效果,所以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动力。
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所持的态度有失偏颇。要么轻视它,以为它不教自懂;要么畏惧它,认为它永无止境无法一蹴而就。高中语文教学,最有神采可睹,也最易落于平淡。因此,研究学生实际,有效利用非智力因素,化平淡无奇为趣味盎然就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愿望和努力方向。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张弛有度而又收获颇丰呢?笔者以为应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努力的方向。
一、注重教师态度 以情激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习不单强调自觉,更强调兴趣。有兴趣的能为之废寝忘食乐而不返;没兴趣的,犹如强按牛头饮水,食不下咽,劳而无功。我们应该记住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两句话:“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教师的情绪渲染是讲授的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一节冷冰冰、毫无情感交流的语文课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只有对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鼓励和赞许,通过情感的传递,才能达到师生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
情绪是人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心情愉快,便能激起学习兴趣,增进注意,从而提高学习信心;如果他们的心情沮丧,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分散学习的注意力。营造情感气氛能诱发学生激动愉悦的情绪、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课堂氛围 以境激趣
借语文课本所渲染的教学情境来激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课本上的范文都是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字的再现,也是语文教学所凭借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利用教材文章所描绘的文字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堂上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非智力因素,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学陆游的《书愤》时,首先通过古代文人的爱国事例结合作者简介,使学生沉浸于爱国主题的情感氛围,进而能有助于他们领悟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情感是学习的纽带,当情感丰富时,学习是主动的;当情感封闭时,学习是被动的。写作文是学生最为头痛的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声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作用下展开联想,组织内部语言,进而生动形象地表达。中学生处于青年前期,自制力尚差,不耐久坐苦思,教师就一定要运用自身的有声语言去启发和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
三、注重及时评价 以评带学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恰当的激励,这对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与信心尤为重要,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使一潭死水的语文课焕发出其应有的生命和活力。学生的基础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拒绝学习。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最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即对他付出的努力给予承认。学生的这种需要是完全正常,无可厚非的,老师应当予以满足,对他们的成果充分尊重并且多加肯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恰当的鼓励就是教育者用心在呵护并发现另一颗心。”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另一个(另一群)不完美的人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孩子的成长更是离不开对成功的体验,因为这种体验是甜美的,令人陶醉的。基础薄弱而又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更需要这样的经历,因为他们缺乏这样的经历,他们被打击否定的时候太多,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让任何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均能感到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事实上,及时的评价有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将非智力因素引入课堂,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四、突出学生主体 以趣养志
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靠锻炼形成的。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也说出了非智力因素“志”在学习活动“事”中的作用。意志坚强的人,就会自觉地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其预定的目标而奋斗,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既定的目标和信念;而意志薄弱的人,就会知难而退。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克服畏难、懒惰和消极的情绪,以坚韧的毅力去刻苦学习。同时,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分析学习的价值,学生一旦领会与接纳某一学习的价值之后,其学习态度必然趋于积极。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新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取和探索,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浓厚,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才会得到发展。正确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俗话说:“宝剑锋利从磨砺出,梅花清香自苦寒来。”
语文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只有恰如其分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使学生饶有兴味而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李伯,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章凯,章泽著.让孩子爱学习[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
[3]宗承瑄.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1983,(05).
[4]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赖丽英著.激发情感,乐于作文[A].全国小学作文教学文选,第一集 2000,(5).
(花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