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教师课堂语言的不规范性,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教师课堂语言的技巧作一番浅显的探究,以享大家,希引起共鸣。
语言是语文学科学习的重点,可见,课堂语言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正如犁之于农民,机器之于工人。可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只侧重于教学方法上的探讨与改进,忽视了对课堂语言的关注与研究。有的老师语音不准、方言迭出,有的老师絮絮叨叨、长篇大论,这些现象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必须下苦功夫戒免。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究竟应注意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字正腔圆 抑扬顿挫
曾经有一位学生向笔者抱怨:“老师,我化学课如听天书,化学老师上课使用方言,我听不懂。”在每次的教学质量测评中,都有不少学生反映有的老师上课使用方言的情况。看来老师上课使用方言已经严重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也严重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成绩。
一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这既能让学生听清上课内容,更是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规范树立榜样。但仅仅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发音标准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一节课下来老师用相同的语调授课,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瞌睡虫会主动对他们“脉脉含情”。所以老师上课时还要注意音调、音高的把握,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并且要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让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条分缕析 慢条斯理
各位读者不妨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主动聆听几位老师的课,将他所说的话详细记下,或者简单记一下要点。你会发现很多老师上课思维混乱,逻辑性不强,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更有甚者语无伦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三、幽默风趣 趣味横生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做到以上两点仍是不够的,每天多节45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高中生来说,的确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使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由于老师的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子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趣味横生。
众所周知,幽默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纪晓岚因为幽默活跃于历史舞台,林语堂因为幽默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牛群、冯巩凭借幽默在相声界奠定了地位,可见幽默的重要。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按照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但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使用中又有其内在的差别。含蓄、温故知新式的幽默固然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语”便会弄巧成拙,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李江超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语文组 214500)